山这样的地方,以松柏为伴,静心修炼,谁也不见。虽然孤单,但是内心充实,并不孤独。半隐就是找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头住下来,每天喝酒唱歌,甚至呼朋唤友。在山里待闷了就出去溜达溜达,偶尔发表一下对人生的看法,吟诗作赋,必须要语不惊人誓不休。真隐就是随遇而安,一个人潇潇洒洒,无拘无束。假隐则是挂羊头卖狗肉,以隐居的姿态沽名钓誉,招摇撞骗。非常想在花花世界里出人头地,但是偏偏做出隐居的样子。魏野其实是半隐,因为他的名气太大了,而且经常出去走动,所以只能算是半隐。宋初有四大隐士,林逋、种放、邵雍,魏野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妥妥的扛把子。
他的名气究竟有多大呢?这么说吧,不止大到赵恒知道,连外国人都如雷贯耳。有次辽国的使者来开封拜贺,不经意间提了一个要求。我们的皇帝非常喜欢读《草堂集》,但是只有上半部《草堂集》,所以希望南朝皇帝陛下能赠送下半部《草堂集》。赵恒一脸懵逼,什么《草堂集》,我怎么没有听说过。再说你的中文说得太蹩脚了,听的格外刺耳,能不能先把中文说好,再跟我讲话。
魏野号草堂居士,住的地方就叫魏野草堂,《草堂集》收录了他的一些诗词文章。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居然喜欢看《草堂集》,是魏野的粉丝,也算为国争光。赵恒非常高兴,当即送给了使者一部完整的《草堂集》。他知道了魏野的大名之后,于是三番两次邀请魏野出来做官。却不知道魏野做闲云野鹤做惯了,根本无意做官,始终不肯出山。赵恒于是另辟蹊径,让寇准去请魏野。心想寇准是陕州知州,肯定有办法请的动魏野。寇准满心欢喜,跑到魏野家里去请,但是魏野外出云游去了。也不知道是真的云游去了,还是故意躲避,反正寇准没有见到魏野,只得如实向赵恒复命。
其实寇准和魏野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一起喝酒做诗,畅谈人生。魏野曾经为寇准作过一首《上知府寇相公》诗:文武禀全才,何人更可陪。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圣主持方和,亲王状始回。镇临求二陕,调燮辍三台。凤阁须重去,龙旌暂拥来。下车三度雨,上事数声雷。未暇瞻珪璧,先蒙访草莱。几思趋相府,恐惧复徘徊。亲爱的大准准,你文武双全,无可比拟,没有人能够和你并驾齐驱。虽然你官居宰相,但是廉洁自律,连栋别墅都没有。这首诗结结实实的夸奖赞美了寇准一顿,几乎把他捧成古往今来,天下第一人了。寇准拿着这首赞诗,心花怒放,屁股都乐开花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稀里糊涂乱弹琴。魏野隐士,你可真是我的知音。
寇准不贪污不受贿,但是也不节俭,每天花天酒地,大手大脚,花钱就像流水一样,一点也不心疼。因此做官至今,也没有积攒下一分钱,当然盖不起别墅了。没有起楼盖别墅,和廉不廉洁没有关系,只和有没有钱有关系。
魏野在陕州还有一个朋友,就是陕州司法参军刘偁。所谓的司法参军,就是负责监督法律实施、审议、判决案件的小官,副科级待遇,低到没品。当年他考中进士,因为朝廷里面没有人,因此被分配到了陕州任司法参军。其实刚刚步入仕途,又没有靠山后台,官职低点也很正常,初入仕途的官员几乎都是这样。只要干的出色,干出成绩,不愁没有前途。正所谓是金子到那里都发光,只要兢兢业业,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当时刘偁意气风发,满怀抱负,发誓要干出名堂,于是变卖家产,买了一匹骏马,带领家人,高高兴兴到陕州上任了。可是他坚持原则,不迎奉任何人,也不会讨好巴结上司,虽然工作出色,可是一直不被提拔重用。一晃眼在陕州一干就是五、六年,还是原地踏步,做着小小的司法参军。再看看当年一起考试的同学们,都早已升官发财了,有的甚至还做了知州。再看看自己,为了当好这个司法参军,连家产都贴进去了。照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