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姓潘,叫潘天麒,曾是陕西三边总督府的一名参将。大概在十年前,也就是嘉靖二十八年,不知何事辞官回了淳安,来到淳安后用了二年时间在城南建了这所大庄园,庄园落成后,我曾随当时的县老爷去拜访过潘庄主一次,果然很有气势,确是带兵冲锋陷阵的一员猛将。之后再没听到什么消息了,如同消失了样,大人若不提起,我甚至都忘了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嘉靖二十八年,当时陕西三边总督是曾铣吧?”海瑞凝目思考。
“对,是曾铣,当年那件大案震动了全天下,没有不知道的。潘天麒正是曾铣的手下,想来他辞官回乡应该也跟这件事多少有些关系,以至于无心报国,只好隐退了。”
海瑞对曾铣那件大案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远在琼州,与京师万里之遥,但这件事却如雷贯耳一般,现在想起来仍是那么的清淅:
三边总督曾铣,十二岁即能出口成章,少时家贫好学,得中嘉靖八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后升御史,巡按辽东、山西,平定叛乱立有大功,平定辽阳兵变,全辽大定。嘉靖二十一年,曾铣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军务。
当时蒙古各酋长相互拼杀,其中俺答势力较强,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控制了漠南,拥有骑兵十万,时常侵掠大明边境。曾铣仅靠数千士兵与蒙古俺答十万大军相抗,仍胜多败少,以至于俺答不得不求和。
但曾铣拒绝俺答求和,并上《请复河套疏》,准备用兵赶走俺答,收复河套地区。皇上对收复河套信心不足,时任内阁首辅夏言支持曾铣收复领土,曾铣于是再上《重论复河套疏》。结果不知为何,朝廷以“掩败不奏,克军饷巨万;贿赂夏言,意求加官进爵。”为由将曾铣抓回京师斩首,并将其妻子、孩子流放二千里。首辅夏言也因此被斩,曾铣临刑时慨然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事奇才,大明帝国的脊梁,竟然莫名其妙地被杀了,天下人都为之叹息,从此俺答边患一发不可收拾。
这潘天麒即是曾铣的手下,也一定是因此而厌倦了仕途,辞职回乡安度晚年。如此说,这是一位忠诚志士。海瑞心中好生敬仰,即如此,更不能让奸人对其下毒,残害忠良,这事必定要查得水落石出。
不多时,已到了潘府庄园。
消息早已报到庄中,必竟是本地的父母官驾到,潘天麒亲自迎出庄外。海瑞老远便看到很多人站在庄园大门前,沈主簿对海瑞小声说道:“正中间那个穿着灰绸长衫,带员外帽的人便是潘天麒。”
海瑞忙滚鞍下马,潘天麒曾任参将之职,正三品的官佚,可比自己这个七品官高的太多了,虽然已经致仕,按礼节仍然要以下官之礼拜见。海瑞紧走几步来到潘天麒面前恭身施礼:“下官淳安县知县海瑞拜见潘将军。”
“唉!老夫已是闲云野鹤,早已不是什么将军了,海大人快快请起。”说着搀扶海瑞。
两人并肩向庄内走去,只见二十多个护卫站立两旁一齐向海瑞施礼,极有威势,海瑞心中暗赞,果然是将军风范,手下的家丁护卫也训练得如同百战疆场的士兵一样。在偷偷观瞧潘天麒,果像李时珍所说的那样,面青身瘦,一幅病体沉重的样子,但精神却不错,应该是吃了李时珍所配的解药大有好转之故。再看庄中,奇花异草,假山林立,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看来这潘天麒家资巨富,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与俺答作战时,做为赏赐多得些财物也属正常,可以激发将士的进取之心。
来到客厅之中,双方分宾主落座。海瑞先开言:“海瑞来到淳安已有八九个月,竟然才听说潘将军也在淳安,拜见的迟了,还望将军不要见怪。”
“哪里话来,这些年,老夫一直想隐居山林,只想苟活余年,从不与外人来往,所以海大人没听说老夫在淳安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海大人到任以来,兢兢业业,为百姓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