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来,无非开源和节流两个法子。节流意味着要从平时收获的粮食中慢慢省出来,花的时间太长,放在当下自然不可行。 至于开源,倒是有了个初步构想。 虽说屯军的一年生计都指望着粮食,但一石麦子对每个人家的重要性却截然不同。 这里的人哪家不是辛苦一年才能种出十来石?所以六石粮食的来源,她得另寻他人。 要和别人做交易,她手头就得有足够的筹码来置换。 现在有了农机,可以替代种田人手,节省劳动力,快速高效地收割麦子,所以她得靠帮工做工,用劳动力来换粮食。 这种以工换粮的报酬方式,其实在现代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里十分常见。 有流转土地的农民,光靠自己照顾不到所有的田,或是不愿花重金购买稻麦联合收割机这种大型机械,就会转而雇佣合作社的专业机手,按粮食收成来分成或是出钱,让他们替自己干活。 这种现代运作模式,倒让她在这里借鉴上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在安平城里,能不能找到一家符合她标准的种植大户。 要拥田百亩以上,田块集中,亩产够高,最关键的一点,底下急缺人手。 百亩以上是为了保证她每亩地的收成,分成之后能积累够数; 田块集中,则是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属性使然,这种大型作业机械,只有在集约的大片土地上才能操作方便,碰上零散户的小田反而畏手畏脚,不易控制,一不小心就会轧坏别家的粮食。 急缺人手这一点是最让她犯难的,这里家家户户都以种田为生,每户都是算好人头分发田地的,也就是说,按理每家都有自己足够的劳动力。 不过,看最近的情形,应该也有人像她家一样,男性壮劳力被拨去外面,家中妇孺难以撑起农忙时节沉重的农活。 心里虽然没底,但总得去碰碰运气。 安抚劝说完所有人后,荆燕简单收拾了一番,叮嘱阿宝在家看家,自己便往城中走去,沿着街巷,挨家挨户问了起来。 刚走出自家所在的北巷巷口,就看到一株大柿子树下,几个花白头发的老媪围坐在一块,唠着闲话家常,手边还堆着大捆凌乱的麦秆。 只见细细的麦秆在她们手指间上下翻飞,不一会,一圈草帽的帽顶就初现雏形。 荆燕拿定主意,先上前夸赞道:“各位阿婆好巧的手!” 几个妇人闻声抬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一句话就拉近了距离。 “哟,这不是荆家的小燕儿?”其中一个满脸干瘦的老媪认出她来,“前些日子我还看你弟弟到处问人讨药草,可是你病了?” 她点头,“是得了场大病,不过现在已经大好了。” “那就好那就好,像你这么能干孝顺的女娃,不该遭这个罪啊。” 荆燕见话题要跑偏,连忙单刀直入,“我来是想问问各位阿婆,最近农忙,家里可有缺人的?可以雇我搭把手。” 这话一出,几个妇人面面相觑,没明白她的意图。 “小燕儿,我们家家都有男人干活,哪需要你一个瘦弱的女娃子来帮忙?”还是方才那个瘦妇人接了话。 “我能干得比那些男人都快。” 然而荆燕话里的信誓旦旦,放在这里却没人会信,几个妇人听到了哈哈大笑。 其中满头银发、看起来年纪最大的一个老人,顶着漏风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