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点主意。 即使高启潜急匆匆的走了,洪承畴也不知道还能干挺多久? 毕竟皇帝临阵换帅的作风,可不是一次两次了。 “督师,若是陛下一意孤行?” 吴三桂斟酌的询问了一句,毕竟此战关乎他们关宁军的利益。 祖大寿还被围困在锦州城内呢,万一己方援军战败,舅舅还得重复大凌河战事的结果。 就算诈降,想要回来也没什么机会了。 皇太极能上一次当,难不成还能连续上两次? “那就打。”洪承畴环视诸人严肃的道:“若不想把性命留在此地,唯有奋勇杀敌,方能一劳永逸,否则大家都得死在这里。” 几个总兵皆是默然不语。 他们还是习惯打打小仗,若是大规模混战,面对清军就没有多少优势而言了。 毕竟他们的家丁是在大明军阵当中少数,可清军士卒大部分都是家丁的配置。 吴三桂却牢记祖大寿的话,执行朝廷的命令,执行三四分就可。 如今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大明越发的日落西山了。 这一阵子大明藩王都像猪一样被宰了,说明朝廷连自己的亲王都庇护不住,还能剩下什么? 吴三桂认为大明撑不住几年了,可是他现在又没有联系锤匪的渠道。 就算是想要投奔人家,也得被锤匪“需要”。 否则人家兵强马壮,凭什么要接纳你? 吴三桂此时还没有历炼出来,脸上的愁苦之色顿显。 周遭的总兵的脸色也不是很好看。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朝廷就是有钱的,都是那帮子文官不舍得给他们发钱。 而且就算皇帝给兄弟们发了钱,也会被他们给扣下许多,落到他们手里的又能剩下多少? 那帮狗日的文官,根本就不拿咱们兄弟的命当命! 吴三桂虽然拜高启潜为干爹,可这事要是不成,他今后也就不打算给崇祯面子了。 大战之前,明军高层的会议,就取得了“非常不好”的效果。 各镇主将的心气都泄了,士卒难不成就不会被影响吗? 高启潜火速赶回京城,求见崇祯,跟他面陈辽东所面临的局势。 朝廷既然每年都往辽东撒银子了,莫不如这一次就多撒点。 虽说一劳永逸的解决后患有些夸大,但至少能保持三五年满清不会恢复元气。 “朕对那驿卒贺今朝不放心,对皇太极更不放心!” 崇祯为什么要同意陈新甲的话? 因为贺今朝一旦撕毁和约,直扑京师,会极大的危急他的统治。 再加上若是皇太极再次使用“围点打援”的战略,入塞抢掠。 岂不是他这个当皇帝的亲自把重兵全都派出去,留下一个空虚的京师给皇太极肆意掳掠。 万一连京城都无法保住,后果是他不能接受的。 所以崇祯极为担忧。 作为皇帝,他对于维护自己的统治能否长久这件事,很是看重。 要不然也不会总想着再苦一苦百姓,骂名臣子去当的逻辑,继续增派赋税。 任何可以威胁他统治的都得掐死在萌芽当中。 尽管这么多年的努力下,随着他的“掐灭火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