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自己赶着牛车在进京的沿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就是与听别人讲的不一样。 当然了,实际的情况,更是与宁可可预想的不一样: 是我格局小了。 【怎么了呢?】 我以为的古代京城,只有一座耸高的城门,没想到这里竟然分内外区,护城河加外城两道‘防护盾’挡着,不可谓不严谨。 【内城不知道什么样,反正这外城,我看和五邻镇主街也没啥区别。】 区别还是有的,比如稻草稻壳很容易买,木头却紧销;大米虽然贵,但是大麦小麦很便宜;最重要的是,这里很少用桶炉,都是灶台通火炕! 【可是,这跟做生意有什么关系呢?】 菌菇袋的材料不用愁,蘑菇需要的温度也能烘起来,大麦制作麦芽糖,小麦制作面包再合适不过! 【怪不得总说大城市机会多呢,五邻镇上就没有麦子。】 其实南方也有麦子,但种植的农户极少,再加上军粮大部分都用更容易保存的麦子,而非易粉的稻米,所以流入市场的自然就少。 京城就不同了,因气温土地的优势,不仅散户种麦子,朝廷更是有大片的区域专门种植,为军队供给。 第二天下午,几人到达了外城的官驿署,因为临近年关,里面的房间尽都空着,价格也较平日里便宜许多。 驿卒检查了宁许的秀才身份文书,又记录了几人的信息:“几间房?” 宁许付了银钱:“三间房两个草棚,麻烦了。” 这里的官驿署除了传递信件文书,也提供给官员和赶考学子的家属。 几人先是将行囊搬去了屋里,宁纵和宁许一间,宁可可和小螺一间,今婆独自一间,好在都是平房,一盆盆河蚌和蘑菇干也容易往屋里搬。 只是这里不设炕灶,也不提供任何取暖的设备,无奈之下,烧烤架和铁板烧,成为了新取暖工具,还可以烧水喝。 唯独煮米蒸面得去公用的灶台,前提是自行打扫、自备柴火。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从院里一趟又一趟往屋里搬东西的时候,宁可可再次感叹咋呼呼和呼呼咋的能力: 等我有钱了,一定给它们整最新鲜的草,和上好粮草吃! 【说真的,牛可比马有用多了。】 就是这温度,养蘑菇是指望不上了。 【明天不就离开了吗?城内总比这里好些吧。】 铺子都没买,去内城干什么? 【啊?】 正在这时,众人也搬完了所有的东西,宁纵叫上了宁可可,去屋里商量接下来的打算。 屋里的宁许已经把桌椅先擦了一遍:“坐吧,我们得计划一下今后的打算。” 宁纵想着仅有半月就到的年关,心里有些着急,仿佛椅子上长有荆刺:“我还是那想法,先买铺子就要买个带院的有住的房间,不然就先买房子,反正以前我们也摆过摊,去哪儿不一样!?” 宁可可想了会儿,不自觉地举手示意了下,才说:“我想买铺子,就算不带院子,继续住一阵这官驿署就是,既安全又便宜,还可以去内城摆摊,赶着牛车路程不过两刻钟。” 简单来说,宁纵想要先有家,宁可可想先有铺子和赚钱。 宁许看着两人,心里有些无奈,随即说到:“明个儿我先去内城找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