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启明1626> 第五十八章 天启朝的内阁真不一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八章 天启朝的内阁真不一样(2 / 3)

不至死,却有口难言。  此时丁绍轼见皇帝因熊廷弼一案再度大发雷霆,也唯恐此事再生波折,忙开口劝和道,“皇上,冯阁老确有苦衷,昔年张居正……”  朱由校打断道,“是张江陵,朕在天启二年就已经给张居正平反了,丁卿不应直呼其名。”  丁绍轼应了一声,刚想再度续言,就被冯铨用一记冷笑将即到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昔年张江陵用‘考成法’自擅威福,其以六部制抚按,由六科纠六部,最终又经内阁总括其成。”  “名为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实为包藏祸心,排斥异己,当时内阁执掌天下铨政,张江陵更是将人事大权集于一身,其时相权之重,本朝罕俪,乃至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  “然国之名器,君之所司,不可以假人,张江陵去世后,神宗皇帝为重夺人事大权,才将其抄家削籍,自此相权一蹶不振,内阁既不能得君,亦不敢侵六部之权。”  “张江陵虽偏衷多忌,钳制言官,威权震主,然其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乃臣等不及,然臣等如何不及?总是宰相无权,六部各行其私,无人管束,如家无家督,子弟奴仆皆为所欲为,安得不乱?”  “内阁去权已有四十年之久,臣等既无事权,又如何约束六部?臣为阁臣不能得君,自然便只得藉内廷之力以行圣意,皇上与其对臣等耳提面命,倒不如将宰相之权还于阁臣。”  启明赶忙蹭了蹭朱由校的大腿,出声提醒道,「宿主,你可千万别被冯铨给迷惑了,冯铨特意搬出张居正是为引发你的愧疚感。」  「他这么说,本质是倒打一耙,你斥责内阁偏帮外廷是合情合理的,冯铨一向奴颜媚骨,他故意激怒你,就是为了堂而皇之地说出‘还权内阁’的请求。」  「宿主你好好搜索一下原主的记忆,看看明熹宗是花了多大力气才彻底完成集权,将朝堂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切都唯他马首是瞻的。」  「崇祯皇帝之所以会‘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是因为他没有系统辅助,而宿主你是有达成系统任务的终极目标的。」  「咱们的目标是‘民主’,是真正地还政与民,现在咱们还在集中力量对付满清的第一阶段,你可不能就这么放权了。」  「再退一步讲,即使宿主你想放权,放权给张居正这样的能相,尚且有可商榷之处,但若是放权给冯铨这样的佞臣汉奸,那你可真是昏了头了。」  朱由校扬唇一笑,用尺头的末端戳了戳冯铨脸上的肿痕,“冯卿如何不能得君?如今内阁拟票,又并非首辅独秉。”  “天启四年会推晋抚时,魏广微便已献‘分票’之策,冯卿若愿以赤诚之心得君,即使外廷有所异议,冯卿也大可以坚持己见嘛。”  天启年间的“内阁分票制”,是相对于从正统朝至万历朝的“首辅秉笔制”而言的。  终明一朝,票拟制度在权力运作机制中还是完全受到皇权的牵制的,一旦票拟内容不符合皇帝的意思,就会被“留中”和“改票”。  所谓“留中”,就是奏章不下发,不做处理,所谓“改票”,就是对票拟内容加以删改或径直另做内批,发出“中旨”。  在首辅秉笔制下,内阁辅臣在名义上同进共退,无论是“票拟”还是“联名公揭”,都由首辅执笔,代表了内阁内部的一致意见。  凭此制度,内阁往往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施加政治压力,并防止宦官借批红之权专擅朝政。  毕竟天子碍于声誉,即使拥有改票的权力,在某些事情上,也不愿明发圣旨,给自己留下专断刚愎的恶名。  因此在天启朝之前,如果阁臣与皇帝的意志相冲突,但凡内阁形成了统一意见,皇帝也是无可奈何的,譬如明神宗就宁愿消极“留中”,也不愿直接“改票”。  这一现象在天启初年的东林内阁中尤为突出,当时叶向高面对暗流涌动的政局,早有退隐之心,而次辅韩爌、三辅朱国祯却极力挽留,合力拥戴叶向高主持大局。  叶向高每次闭门请辞,都被代行秉笔之权的次辅韩爌驳回,为的就是不让内阁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