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娘这才高兴起来,满意的点点头。
“二哥,你帮我做个东西吧?”芸娘找李二郎商量做个摊煎饼的小推子。
“做什么?”李二郎端着绿豆粥在喝,一手端碗,一手拿饼。
“等一会儿歇完了晌午觉,我再告诉你。”芸娘想了想说。
实在是自己也不大好形容,等一会儿回屋再画个图,拿给二哥一看,他一准儿就做出来了。
晌午觉后,芸娘就把自己画的简易的图纸拿给李二郎,又跟他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行,要不了多久就给你做出来了。”
李二郎一看就懂,显然不需要多操心。
芸娘下晌就开始磨杂粮面,摊煎饼。
有李大嫂帮忙,效率一下子就起来了。
“这饼都摊出来了,明天早上直接回锅打鸡蛋,就像今儿中午那样,您看见了吗?”芸娘问李大嫂。
李大嫂点点头:“应该能行,今天晌午你摊饼的时候我看了一会儿。”
“那就行,大嫂你的手艺我放心,烤炉里的潼关馍一会儿能拿出来了。手抓饼的皮也还没准备呢,我今天忙着做黄米面枣糕去了,没顾得上弄。”芸娘这会儿有些着急了。
李大嫂笑着宽慰她:“没事儿,大嫂回来了,这饼摊起来也快,那手抓饼皮咱们和起来也快,又不用摊出来,肯定来得及。”
于是,一整个下晌姑嫂俩就没离开过厨房间。
晚食,芸娘做了个烫饭,鸡蛋、西红柿、豆皮儿、黄瓜、干磨菇、豆芽、瘦肉、小青菜。
另外煮了咸鸭蛋,一切四瓣儿。
一人端了一大碗,吃的浑身冒汗。
“二嫂,吃着合胃口吗?”芸娘看着正擦汗的李二嫂,问道。
“合的,很好吃,又鲜溜儿又热乎,里头搁的菜也多,我还挺喜欢吃的,一碗下肚,浑身冒汗,可真舒坦。”李二嫂的肚子越发的大了,芸娘平日准备饭食也会多照顾她的口味。
第二天一早,芸娘目送支摊四人小分队离开,才回屋,吃过朝食,就把潼关馍揉了出来,放进烤炉才放心回房。
刚进屋没多久,就听人在外头喊。
“家里有人吗?”一个陌生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您找谁?可是有什么事儿?”李老汉一早就下了地,李老太也去了作坊那头,李二嫂是向来不管事的。
院子里只有来做工的人,芸娘只好出门招呼。
来人见出来的是一个豆蔻少女,长得白皙好看,故而,越发温和的问:“这里可是李老太家?”
芸娘点点头,又问:“你找我爹有什么事儿吗?跟我说也可以。”
院子里干活的婶子们早就竖起耳朵听了,这生人不是来卖东西的就是来订货的。
来人中等身高,面目和善,三十来岁的样子。
“我是隔壁临县的,经朋友推荐,来你这儿订一些货。”
芸娘一听是隔壁临县来的人,立刻就想起了米面作坊的第一笔订单。
当时那人只是在李家小摊上吃了东西,发觉米面好克化就遣人跟着来了家里,买了二百斤的米面。
于是,跟眼前的人一番确认,果真是那位顾客介绍来的。
“您打算要多少?您买了回去自家吃,或者支了摊子做吃食买卖,亦或是直接跟相熟的粮铺合作,或者直接卖给客栈和酒楼都是可行的。”
芸娘的话,不是无的放矢,没有生意人的奸诈,反而字字句句都在为别人着想,让来人的心,一下子就放进了肚子里。
“我是临县的,说道理与你们也不会形成任何竞争关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