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就哭闹,舍不得离开爸妈,这就是分离焦虑,对吧?”刘佳佳立马听懂。
“对!”
吴迪倩点头,“除了孩子,其实成年人也会有,比如你从学校到实习医院,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老师同学,也会感到不适应,只是成年人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
“但小孩就不一样了,尤其还是自闭症小孩,通常刚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患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分离焦虑,否则干预就白做了。”
“我至今还记得,在我第一次正式以康复治疗师的身份干预的那名患儿,就有很严重的分离焦虑。”
“当时对我来说,挑战挺大的,差点就没处理好。”
刘佳佳一听,当即来了兴趣,“你快说说看!”
吴迪倩回想了一下,说道:“那个孩子的小名叫丫丫吧,是一个生理年龄5岁半,发展年龄4岁半的男孩子,他是典型的谱系自闭症患儿,认知、感知、动作、语言领域都等低于同龄孩子,社会性也很差,只听妈妈的话,因为他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一个月只回家一次。”
“起初,大家没觉得他有多大问题,只是认为他年纪小,又在趋近于单亲家庭的环境中长大,自然性格内向又怯懦。”
“直到读幼儿园后,才引起老师的注意。一开始,他也是分离焦虑很严重,但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在内,都没有特别在意。后来他出现了一些刻板行为,同时老师也发现他与别人的眼神交流很差,这才意识到问题,就建议他的妈妈带他来医院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如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所料,确实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就由我和康老师,以及乔老师一起为他进行治疗,而治疗的第一天就被他的分离焦虑折腾得够呛。”
刘佳佳好奇:“体现在大哭大闹吗?”
吴迪倩说:“其实哭闹对我们来说都算小事,主要是排斥性,患儿一旦排斥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治疗就能进行下去,因为他们本就存在社交障碍,本就有一扇屏障挡在他们和其他人之间,要是抗拒交流,旁人根本走不进去。”
刘佳佳又问:“那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分离焦虑?”
吴迪倩回忆道:“是康老师教我的,他说自闭症患儿的分离焦虑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就患有焦虑症,所生的孩子比正常父母所生的孩子患焦虑症的几率更高,而同卵双胞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可高达50%,由此表明分离性焦虑障碍与遗传有关。”
“二是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通常患有分离性焦虑的自闭症儿童与单一的养育者呆在一起,很少接触外界,外加养育者的溺爱,以及过分保护,促使孩子养成胆怯、害羞、依赖性强、无法适应外部环境、对养育者过度依赖的弱点,一旦离开养育者,就极易产生分离焦虑。”
“最后一种是受生活事件所影响,比如突然与父母分离、在幼儿园受挫甚至被欺负、亲人重病或死亡等等,这些事件都为自闭症患儿之后的分离焦虑奠定了基础。”
“而对比丫丫,就是典型的第二类情况。”
“在他小小的内心世界里,认为妈妈就是全部,一旦离开了妈妈,世界就会崩塌,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他这个想法,而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在他每次与妈妈在诊室门口分别的时候,给他最喜欢的零食或玩具,在潜移默化下,让他认为在这种时候,只要和妈妈分开,就能得到好东西。”
“哇塞!这个办法确实简单有效,适合那些小不点儿。”刘佳佳惊叹道。
吴迪倩笑着说:“其实,给自闭症患儿治疗,只要方法用对了,没有想象中难。”
“当然,这只是方法之一,除此外,还需要得到他妈妈的配合,让他妈妈经常跟他沟通,并进行心理暗示,以减少分离恐惧。”
“最后就是建立他和我们医护人员之间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就类似于他和幼儿园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