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有点手绘基础的,就算是他,也是会一两下。
然而,等他画完纪念馆手稿出来,沈明拿着眼中就不淡定了,“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呢,这哪里是基本功啊,完全就是专业的好不好,要不是知道你的身份,我都以为是美院出来的。”
苏亦笑,“好巧,我家就是在美院的。”
沈明看着手中线条清晰,亮暗分解,造型写实的红楼画作,望着苏亦满是无语。
这个时候,沈明还不知道苏亦口中的基本功是谦虚,就见鬼了。
所以,他好奇,“你画这些有啥用?你又不是搞美术创作,建筑素描,也不需要那么写实吧?”
苏亦说,“我想做作一份广州文物调查报告,现在没有像相机,也只能够手绘了。”
沈明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牛。”
说着,“你好好画,有啥需要招呼一声,我先去忙了,之前,发掘过来的资料还没整理完毕。”
沈明离开,苏亦继续自己的创作。
他这个灵感是来自于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里面有大量的手绘图,图文并茂,清晰明了,阅读体验非常好。
然而,他肯定是找不到莫宗江、以及董希文这样大牛给他手绘图稿。
只能自己来了。
反正是实习,就当是小试牛刀了。
对于美术生来说,素描并不难,不过当年艺考更多是画人物、苹果静态素描。
建筑素描比较少涉及。
好在苏亦不拘一格,也不讲究艺术风格,他更多是一种写实。
这种风格多少受到关山月老爷子的影响。
怎么说,他也是关老的徒子徒孙了。
关老前期的国画创作就大量融入了西方美术的写书风格。
苏亦的素描也更加注重写实。
苏亦在省博大院一连画了好几天。
越画越得心应手,越画越引人注目。
一开始观众只有沈明,后来工作队的其他同事也都过来参观,比如吴振华以及热心的王大姐,最后连杨式挺都惊动了。
所以当杨式挺拿着他的画稿观看的时候,都忍不住笑起来,“要知道你有这个本事,之前就让你来画出土文物插图了。”
苏亦知道这是开玩笑。
他又不是省博的专职画匠。
哪里来那么多闲工夫。
只是这件事情最终还是发酵出去了。
连分管考古工作的副馆长都知道,文物工作队来了一个厉害的小娃子。
年纪轻轻考上北大研究生就算了,还有一手厉害素描本领。
所以当某一天,苏亦在省博继续画建筑素描图的时候,就遇到这位姓黄的副馆长。
当时,对方问,“你每天都画着这些有啥用呢?”
苏亦顺口就回答,“当作一种记录吧,再过几十年,这些也算是咱们省博重要的史料了。”
瞬间,黄副馆长眼前一亮,“小娃娃,挺有想法的嘛。”
说着又问,“咋不用相机啊?”
苏亦理所当然道,“没有。”
然而,搁第二天,苏亦就多了一台海鸥牌相机。
是黄馆长特意跟省博的后勤部打招呼,让他来拍摄省博建筑的。
显然,黄副馆长对于省博史料的说法还是很认同的。
有了这台相机。
苏亦的身边热闹多了。
首先,就是沈明这个家伙有事没事,就过来蹭相机。
也不是蹭照片。
这年头胶卷不便宜,苏亦也不可能随意浪费,但架不住相机是个稀罕物。
沈明说,“咱们省博也就这一两台相机,这次也就是黄副馆长亲自写的批条,不然,你想要碰这台相机,门都没有,其他部门的家伙,对你可是眼红的呢。”
说着,他就嘿嘿笑,“我现在也算是沾你这个高材生的光了。”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