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笑起来。
因为苏亦之前也魔改了李白的《夜宿山寺》,跟鲁迅先生的魔改版《黄鹤楼》有得一拼。
“文物南迁,影响极大,不仅冲击了北平的旅游业,也极大的冲击民心,民众纷纷谴责,政府面对日寇,不去卫国守土,却忙着抢运宝物,放弃北平,使得市民变成‘弃民”,使得民众对当局极为不满,一时之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为了安抚人心,北平文化城的事业,就必须进行到底。于是,1933年6月,袁良出任北平市长,决定对北平古建文物进行大规模系统性修缮。其实,袁良决定修缮北平城内的古建,是出于多方考量,对内可以安抚人心,对外也可以抵制曰本人对北平城窥视跟破坏。”
苏亦说到这里,大家有些懵圈。
对内,大家多少可以理解,对外,凭什么可以抵制曰本人的窥视?
苏亦解释,“之前我跟大家谈论文物南迁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当时社会各界分成很多派,有支持的,有反对,鲁迅先生还说,他们各有个的理由。其中,反对派呢,有一个理由就是觉得,北平是文化都市,曰本肯定会顾及国际舆论不敢随意毁坏国宝。这个理由,我们已经知道了,是站不住脚的。但政府方面,还是觉得只要把北平规划建设成为旅游胜地,使北平成为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定为国际社会所瞩目,而又可将国防建设寓于新兴的都市计划与市政建设之中,藉此以遏止日本的侵略图谋。”
说到这里,苏亦反问,“大家觉得政府这个目的实现了吗?”
大部分同学都摇头。
苏亦笑,“也不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至少沦陷期间,北平城并没有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一些文化古迹都保存完好,并没有像英法联军一样,烧杀抢掠,肆意破坏。至于为什么,日寇会克制不破坏北平,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就不解释了,不然跑偏了,咱们回归北平古建修缮的话题。”
其实,整个过程,时间跨度就好几年。
从1933年6月袁亮上台,主推古建修缮计划,到真正修缮,已经到1935年5月了。
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正式开工,速度已经很快了。
“北平第一期文物整理工程自1935年5月开工,至1936年10月告竣,此间共修缮整理北平重要古建筑计有明长陵、内外城垣、城内各牌楼、东南角楼、西安门、地安门、钟楼、天宁寺、天坛、国子监辟雍、碧云寺总理衣冠冢(金刚宝座塔)、玉泉山玉峰塔、碧云寺罗汉堂、西直门外五塔寺、妙应寺白塔、中南海紫光阁等。”
“此后,第二期文物整理工程于1936年10月起随即实施,至1938年1月,业已竣工第二期工程中修缮的主要古建筑有:天坛祈年殿迄东长廊、碧云寺中路佛殿、文丞相祠、故宫午门、协和门朝房及南熏殿、大高玄殿牌坊、隆福寺毗卢殿等二十余项。”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当时尚有其它机关团体使用的古建筑,如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南海及北海公园等,也在当时比较宽裕的经济状况下,曾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修缮。”
“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沦陷……在整个抗战期间,北平文物整理修缮工作始终继续,未曾间断,但工程项目规模较小,仅有故宫、颐和园、中南海、大高殿牌楼、天坛、北海等处的一般性修缮及保养工程。”
这种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实属罕见。
确实比光说不练的北洋政府,靠谱多了。
然而,苏亦说完,众人却发现,“小师兄,怎么没有永定门啊?”
显然,这帮家伙都认真听讲了。
确实没有永定门。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朱启铃了。
苏亦望着中文系的姑娘们,“营造学社都听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