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大亮。
杨素就又是一身的绿色官服,穿戴整齐。准时出现在了定阳城下。原以为城池上,对他进行劝说的无外乎是高长恭一伙儿和自己的妻儿。谁成想,就连自己的亲爹都已然投了降。
“父亲。他究竟给了你什么好处,让你这么忠节之人都甘心做了他们的马前卒?”
杨素站在城墙下,愤怒地质问着父亲。
“素儿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如果说大周是松木,那大齐可能就是梧桐了。”
杨敷这老鬼别看挺记仇的,一旦地位改变,马上就变了嘴脸。
"父亲这是打算弃卒保帅吗?"
杨素气的浑身直哆嗦,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居然为了不切实际的承诺,宁愿舍弃整个杨家基业。
“你不懂,相信那宇文护不会为难约儿的。周国有约儿在,这叫两头押注。”
杨敷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杨素气急败坏地说了句:"你糊涂。”
“夫君,公爹可一点儿都不糊涂。你想想我们郑家,为什么到现在还屹立不倒,就在一个善于投机。”
郑祈耶笑盈盈地站在高长恭的身侧,眼底里却满是对于杨素的担忧。
“谈谈你的条件吧。”
杨素深呼吸了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简单,你携丹州百姓军民举城投降。孤还是给你昨日所说的。”
杨素摇了摇头,道:"不可能,这个筹码太低了。"
“爹爹,要知足。”
坐在墙头的杨玄感舔着一块高粱糖,也没有看向杨素。那呆傻的眼神却是清楚了几分。
“昨日叔姥爷给我糖,那是叔姥爷疼爱我。可我也知道不能恃宠而骄。爹爹也要知道爱惜羽毛,狮子大开口没有好下场。”
杨素看了眼杨玄感,眼里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欣慰。
“如此,姑父总得给侄女婿一个凭证吧。”
高长恭一愣,旋即便笑了起来。他向郑文和打了个眼色。
郑文和从宽大的袖袍里拿出一张圣旨,向前迈了一步。
朗声宣道:
“大齐皇帝诏曰:
寡人深知鲤卧浅渊之苦。素闻弘农杨氏杨敷,杨素皆有大才。今得二位相辅,乃寡人大幸。特诏杨素为正四品吏部尚书,归晋阳陪都尚书府。晋杨敷为临真县公,赐邺城宅院,食禄一千五百匹。
钦此,大齐武平二年四月初九。”
说罢,郑文和把圣旨接着墙头扔了下去。
“大侄儿,你看清楚了,上面有咱们大齐皇上的印章。”
要说这等公文真的就有这么快吗?其实也不然。无非就是在晋阳还有一套办公系统罢了。至于杨素,也是划分到晋阳去当差的。而杨敷的爵位就更加好办了,高长恭的二哥高孝珩就是管这个的官员。也算是特事特批,不到四天,这封加盖着北齐皇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眼和晋阳尚书台吏部章的圣旨,就到了高长恭手中。
其实小皇帝压根还不知道这档子事儿,一般这种情况,先斩后奏也是极其常见的。
杨素接过来圣旨,仔细勘验了一番。又想到了丹州人马的归属,方又问道:
“姑父,这丹州人马如何?”
"人数虽然不多,但胜在精锐。但恐宇文宪出什么幺蛾子,孤就派我军京戍中领军贺跋伏恩率兵两万,助你守这丹州城。"
高长恭一副诚挚的语气,让杨素心中的不安顿时减少了许多。
“如此,我军便降了。”
杨素一挥手,身后的三千兵甲齐齐下马,单膝跪地。他也下了马,跪在最前方,双手捧着圣旨,高声喊道:
“臣吏部郎官杨素,谢大齐陛下皇恩!”
定阳城门大开,贺跋伏恩率领大军二万浩浩荡荡而出,杨素等人也再度上马。
“大侄儿,孤怕夜长梦多,再生事端。你和伏恩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