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那一首儿歌便传遍了天下,各方诸侯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这是袁术编出来的,有人认为袁术就是真命天子,还有一些有心人给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解法。
比如益州就盛传这样一种解法: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
当这些消息汇总到孔明的案头上之后,孔明顿觉头大不已。
按道理来说,这件事应该是在两年后才发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刘协提前被各方诸侯“哄抢”,导致汉室威严扫地,袁术觉得时机已到,便提前生出了登基称帝的想法。
袁术这么做,孔明倒是可以理解,但第二种解释又是怎么回事?魏当代汉?曹操都已经死了好久了,哪里还有魏?难道指的是曹丕?
孔明立刻对曹丕生出了戒心,但是转念一想,曹丕今年不过才七八岁而已,他有什么能力代汉?至于二十年之后的事情,那就到时候再说吧!
不过,有些人似乎并不想让天下消停下来,便翻出了经典纬书《易运期》的记载:“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
鬼+禾+女,就是“魏”字,这就是预言大魏要“王天下”。
这种说法一出,再联系上先前的魏当代汉,天下顿时就炸了锅,所有的诸侯都在思索该如何与“魏”扯上关系。
比如:有人提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始都在河东安邑,而河东安邑是杨坚的
地盘,所以这个“魏”指的应该是杨坚;有人认为不对,说魏国后来迁都至大梁,也就是开封,而开封属于陈霸先,这个“魏”指的应该是陈霸先;又有人提出刘邦被封为汉王,便以“汉”作为国号,所以这个“魏”指的应该是被封为魏王之人,而魏郡恰巧在孔明治下,所以这个“魏”指的可能就是他。
总之,各方诸侯是想尽了办法牵强附会,就为了跟“魏”扯上关系,而孔明虽然没有动脑,但他认为魏郡的这一说法,倒是挺靠谱的。
曹操之所以被封为魏王,并以“魏”为国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的封国的都城在魏郡的邺县。
魏郡,中国古代历史上西汉至唐初的一个郡。最大范围包括今河南安阳,河北邯郸市以南及山东冠县,莘县等地,治今河北省临漳县。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占据邺城,并对邺城进行了重建,作为封国的都城。因为邺城属于魏郡,并且是魏郡的治所,所以封国才以“魏”为国号。
除此之外,曹操赖以起家的陈留郡,也曾属于战国七雄中的魏国。而魏国是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所以曹操选择“魏”作为封国的国号,也寄托了希望自己封国强盛的寓意。
综上所述,魏既是一个不错的国号,又符合预言,所以各方诸侯才会想尽办法牵强附会,只为了与其搭上关系。
目前来看,拥有魏郡的孔明和
拥有开封的陈霸先,相较于其他诸侯来说,占据了一些优势,但其他诸侯肯定也不会放弃,仍会努力往上靠。
比如拥有河东安邑的杨坚,他若是能攻破函谷关,便可以将小皇帝抓回去,逼迫小皇帝禅位于他,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帝。
不过,刘协麾下也已经聚集了许多能人,而在智谋上比较厉害的,当属李纲和赵鼎。他们俩自然是早已看穿了杨坚的意图,并想出了应对之法,那就是升杨坚为随公。
随公,就是以南阳郡的随县为封国,类似于后世的县公。这种爵位虽然是实封,有封国、食邑,可以开国置官,具有世袭性,但是其本质与县令的差异不大,对杨坚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可是却能断绝他以“魏”为国号的可能性。
刘协虽然并不愿意下这道旨意,但封一个随公,总比封一个随王要好得多,所以刘协最终还是妥协了,封杨坚为随公,并传召天下。
函谷关外的杨素接到这道旨意之后,立刻就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