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少酒。
不久之后,苏轼兴奋地找到弟弟:“子由,还记得我之前和你说过天庆观要重建了吗?”
苏辙配合着演戏:“我记得,怎么了?”
苏轼急急道:“我听人说天庆观已经修好了,而且比之前的规模更大更宏伟。三日后就是天庆观开门迎接香客的吉日,子由,我们一起去吧!”
苏辙正有此意,哥哥说出来就更好了:“当然,如此盛事我们自当去参拜。”
苏轼既高兴又感叹:“不知是哪个善心人出钱重建了天庆观,这对往生极乐的恩师和道长们也是极大的慰藉。”
苏辙道:“恩师和道长们捐躯为国,或许是他们在天有灵,才让天庆观得以重建。”
苏轼点头:“说的是呢!”
三日后,苏洵带着儿子儿媳前往了重见天日的天庆观。
天庆观重开的消息也传遍了眉州,无数的香客涌上山。
重建后的天庆观比从前还要繁盛。
沿着山门踏着台阶,一座恢弘的大门出现在苏洵一行人眼前。
王弗叹道:“这还是我们之前瞧见的道观吗?简直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苏轼道:“连大门都如此,里边只怕还要气派。我们且进去瞧一瞧。”
随着香客的人流,苏轼等人跨进了大门。
一进门就是一个偌大的前院,院子里古树参天,殿宇错落有致。
苏轼道:“子由,重建的天庆观比以前更有格调,气派的殿宇隐藏在古树之中,假山藤蔓,流觞曲水更有情致。”
文姬接话道:“看来那大善人不仅家大业大,更重要的是还有学识和品位。”
说完,文姬就对着夫君嫣然一笑。
苏辙叹气不语。
宏伟的主殿里供奉着三清祖师,香客络绎不绝。
四周的偏殿供奉着各类道教神仙也是人来人往。
里边一个偏殿十分特别,名叫“仁爱殿”。
仁爱殿里供奉着包括张易简在内的,为守护百姓牺牲的一百三十名道长石像。
殿门前还立着一块两人高的石碑,石碑由霸下驮着。
石碑上详细记载了十多年前眉州大旱,流民造反,张天师带领诸位道长用性命守护眉州的忠勇之举。
碑上的每一个字都是苏辙亲手刻上去的,以代表他对恩师的崇敬和哀思。
也希冀后世之人不要因时间流逝而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