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不定,飘忽变幻。如轻纱笼罩山峦,倏忽散去,半山腰邂逅了苍松。
“你们小师弟,与旁人不同。”
站在崖边,如临碧海,俯视苍穹。天那么远,远不可及;又那么低,仿佛在脚下。
萧忆枫恭立于师尊身后,旧地重游,恍惚间听到了一十二年前,师尊对他说的那句话。
何为不同?
天命。
神州修仙宗门林立,压制了世俗皇权,天下无不敬仰。上至皇室宗亲,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有寻仙问道之心。
然而,万万人中,能跨过那道修仙门槛的不足万分之一。
修仙者的第一重境界,称“朝闻境”。
取自“朝闻道,夕死可矣。”
意谓迈过此道门槛,方才与修道有缘。
佛门称之为有“慧根”,道教名曰“道心”,而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有“仙缘”。
迈不进朝闻境的,一生都是凡夫俗子。
能迈过此道门槛的,年纪亦是天差地别,有年轻人,也有白头翁。
萧忆枫六岁悟道,殷念秋算来尚不足六岁。
可是,他们的小师弟,是天生的朝闻境。
出生就越过了修仙的门槛。
万事万物,依循天道,任何的馈赠都不是没有代价的。
得天独厚,未必是真的受天道眷顾。
“都说太行的灵脉在系舟山,不如说,你们小师弟就是太行的灵脉。”
太行山纵贯中原,因其地势,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浸润了太多血色,刀剑争鸣声与杀伐戾气经久不散,绝非仙家福地。
千余年前,游方僧道偶然穿山越林而过,惊异于此地灵气浓郁,不啻于福地洞天。及至阳泉立宗,为天下望。
不知从哪一天起,宗门的前辈忽觉灵气渐渐稀薄,与其他仙山洞府不同,仿佛不是无穷无尽的;又或许是宗门、弟子越来越多,灵气也如山上的古木,若是砍伐过度,终有绝迹之时。
随之而来的,是阳泉宗自上而下,修行速度逐渐滞缓,立宗三百年的仙门,却不曾再出过一位成圣境。就连门下弟子,出类拔萃者难寻一二。长此以往,宗门渐衰已成定数。
直到那年,系舟山上的圣人,在半竿翠竹下,捡到了一个小小婴儿。
从那以后,太行的灵气,奇迹般地复苏了。
世间万物皆遵循法则,有“得”必有“舍”,一方平白无故受益,多是从另一方夺取。
萧忆枫素来知晓,小师弟从小身子骨就弱,比寻常的凡夫俗子还不如。一年到头,小病小灾不断。
天赋之强悍,惊世骇俗;却又比谁都弱。
“除了我与掌教,你是第三个知晓的。”
十二年前,阳泉宗掌教自知此生突破成圣境无望,深思熟虑下,为宗门选定的下一任掌教,正是在两年前夺得朝闻台大比榜首的萧忆枫。
因此,师尊与萧忆枫有了一番长谈。
圣人亦有私心,不愿门下弟子掺和进门派俗务。但既入仙门,各有命途,岂是轻易能挣脱的。
现任掌教几番恳请,推心置腹,言道宗门未来只能交与他的大弟子。
然沾染了俗务,于修仙一途并无益处。
既是师尊,理应护短。
大弟子却应了。
他这名大徒弟心性洒脱豁达,却也极为重情重义。他愿一肩挑起重责,何尝没有为了看顾师门的意思。
那日谈话之后,萧忆枫红了眼睛,不知到何处山头挖个洞,躲了小师弟数日,方才走出了洞府……
满血复活的青年一套刀法使完,凑到粉雕玉琢的小娃娃跟前,潇洒地扛刀而立。
“小崽子,爹帅不帅?以后爹罩着你!”
然后,在小师弟不屑的眼神中,被师父一棒槌锤下了山。
“前些时日,掌教见过西洲使者,决定不日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