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铮铮大宋> 第五十五章:枢密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五章:枢密院(3 / 4)

吧,我也有点累,今日暂且休战……这些方略两位都看过?”

宋庠摇摇头道:“翻看过一些,不过并非全部,较为关键的例如真定府、大名府等,枢密院每年都会拿出来做些调整、修改,最后要交予我确认无纰漏;余下的两三年甚至更久才会做一番调整。不在我任期,我自然也不甚清楚。至于去库房翻看这些方略……”

他摇摇头,做出一副力所不及的模样,估计是方略太多了,无暇逐一翻看。

见此,赵旸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些方略都堆在库房?那若是需要用到……”

宋庠解释道:“这些方略都以地名归类封存,妥善保管,待等要用时,枢密院便取出相应方略,略作调整后用于前线……”

“哦。”赵旸不出所料地点点头。

后世常有人嘲笑大宋前线将领没有调兵决策之权,碰到外敌侵扰只能先请示中枢,结果往往是前线吃了败仗,中枢的指示却还未送到。但其实严格来说,宋朝这种模式非但不落后而且很先进,毕竟一千年后某东方大国也还是这套模式。

正常情况下,似枢密院等战略制定机构长年累月反复推敲做出的战事预案,肯定是要胜过前线将领临危做出的决策。当然,前提是制定战略的人得通晓兵事,若是一群不知兵的文官拍脑袋想出来的战事预案,那就另当别论。

而宋国刨除吃了信息传递不便的亏,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文官主管兵事,一群没打过仗的文官拍脑瓜想出来的预案方略,着实令人难以信服。

不过眼下赵旸也无法改变这现状,毕竟他只是对禁军说了句“谁道仅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就遭到诸台谏口诛笔伐——这还只涉及军士,若是公然提出提高武官地位,甚至支持会打仗的武官进入朝廷中枢,那估计整个朝廷都得翻了。

想到这里,赵旸无奈摇头,眼下他能做的就是抛除杂念,与宋庠、高若讷仔细讨论对夏战略。

至少在这件事上,他可以凭一千年后的眼光替宋国把把关,虽然他也只是纸上谈兵,但至少可以筛掉一些文官拍脑袋想出来的预案。

当日,三人足足讨论到临近黄昏,不说两名文书累地差点写断手,赵旸喝了一下午的茶水,也感觉喉咙沙哑。

至于收获,除了他与宋庠、高若讷就对夏方略大致讨论出了一个总方略的初稿,宋、高二人也对他更为改观,至少从语气与态度上可以看出渐渐将赵旸视为了同僚,而并非单纯的宠臣。

期间就算赵旸故意捉弄高若讷,喊其“小高”、“若讷”,高若讷也不再勃然大怒,只装没听到,懒得回应。

就很离奇地,通过这事三人似乎建立了一些若有若无的初步交情。

顺便一提,赵旸中午用餐也是在枢密院的东厨,宋庠作为枢密使,很大方地请他与高若讷吃了一顿,甚至在宰相、枢密使这级的规格上又额外增添了几个菜,花费记入其身为枢密使的月给餐钱。

不能否认,枢密院东厨的手艺确实不错,在赵旸目前看来可以和他宴请仲家兄弟的那家酒楼并列第一,相较之下,尚食局所制的御膳精致有余、味道寡淡,只能和小甜水巷的酒楼拼个互有千秋——前者精致而寡淡,后者正好相反。

其中原因,赵旸大概也能猜到几分。

晚上在福宁殿用膳时,赵旸特地仔细品了品,确实只是一般好吃。

次日,即正月二十一日。

待用完早膳,赵旸便带着王中正等人直奔尚书工部本署,准备向他技术司的副使杨义问问工坊选址的进展。

没想到来到衙署,碰巧撞见他的文吏便纷纷向他道贺:“恭喜司使报得大仇。”

赵旸不失礼貌地客套了几句,直到副使杨义亦向他祝贺,他才表情古怪问道:“你等都知道了?”

杨义笑着道:“昨日下午院内便得知消息了,说是司使于早朝上大杀四方,与九名台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