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久。
销售不达预期,问题出在哪里呢?校嘉华又看了一遍手上的“财报”。
当然这份报表,不过是几个供销社的业绩汇总,完全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财报。
既然纸上谈兵不行,那就亲自去一线,寻找问题所在吧。
校嘉华必须去巡店。
.
一天的时间有限,校嘉华翻翻报表,只挑出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店铺。
这三家店铺分别位于城东、城北,以及城南。在县城的所有店铺里,他们的业绩也分别是最高、中上,以及最低。
校嘉华先去了业绩最高的城东供销社。
不愧是一级供销社,面积大、门头宽,里里外外都是顾客。队伍已经排到大街上,供销社里面,不时还有营业员骂骂咧咧,维持秩序。
所以,校嘉华站在门口,排了近半个小时的队……愣是没挤进去。
第一家店,放弃。
校嘉华骑上二八大杠,转战城北。
城北的供销社客流适中,校嘉华没等多久就进去了。
城北供销社的社长,是个五十多岁的转岗教师。他今天身体不适,临时请了病假,社里只有三个年轻的姑娘、小伙看店。
这些姑娘、小伙都是二十出头,和校嘉华同龄。年轻人嘛,性子总是活泼一些。
以前,校嘉华来巡店,他们都不太拿她当经理看。开起“姐姐妹妹”的玩笑,总要被老社长骂没大没小。
而这次,或许是校嘉华刚从边疆回来,还有“劳动模范”的加持,社里的几个小年轻都很拘谨,脑门上一个个写着“崇拜”两字。
再加上校嘉华在边疆确实晒黑了一些,她不说话的时候,显得比往常更成熟、严肃,因而大伙也不敢造次,问起话来,都答得老老实实。
可惜,校嘉华没问几个问题,总是被络绎不绝的客户打断。
调研虽不能继续,但她也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比如,城北的客户虽然没有城东的多,但是质量却很好,买布往往拖家带口,一次买好几个人的。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客单价、件单价都很高。
这也是为什么,城北的供销社虽然进店人数不多,但业绩高企,仅次于城东。
按照这个标准,城东群众的购买力,仍有开发、提升的空间,而且不止一星半点。
问题就在于,怎样让城东的群众,和城北一样“大方”起来。
.
城南这边的情况,则完全相反。
由于工作时间,不是销售高峰,城南这家供销社的客人并不多,校嘉华不用排队,径直走了进去。
社长加社员一共三个人,都是街道里的临退休大妈。见到校嘉华进来,原本在嗑瓜子、唠嗑的几个人,一窝蜂围了上来。
她们忍不住诉苦: “笑儿啊,我们这新布上来了,偏偏没别的供销社卖得好,这可咋办呀?”
又一个道:“最气人的,还是你的小丁助理,她老想着动我们的货,往其它供销社调。这怎么能行,虽然我们现在不卖,以后还要卖呢!”
大姨大妈们没把校嘉华当外人,校嘉华也不和她们见外。
她诚恳地解释:“阿姨,面料的组合调配,是我吩咐勤勤执行的。咱们县面积大,供销社很多,地域差异又大,货品必须流动起来,才能卖得更快,更好!”
大妈们抓一把瓜子,塞到校嘉华手里,继续唠。
一个道:“笑儿啊,不是我们不配合公家的政策。你也看到了,这附近住的都是老人儿,有的在建国前就是穷苦人家。现在的政府好,每年都给发布票。可他们穷苦惯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结果省到最后,布票都过期了,也舍不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