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和云梦大泽西侧的交通要道。比单纯封堵在汉上平原西侧的战略态势更富弹性!更为强固!
关于未来经营南土的愿景,姬旦和南宫括也认真交流过各自的思路,一致认为不需要针对荆州大动干戈,让土著诸族对王庭保持所谓的“荒服”状态即可。
然而,二人还是统率着威武王师翻越了崇山峻岭,抵达了江上平原。
姬旦的目的可不只是武装示威,下一步将挥师顺江而下,攻入淮夷世界的深远腹地,前后夹击淮浦的大小夷人方国部族,再卷击倡乱祸首的徐人。
这就是他和南宫括精心谋划的平徐战略,高瞻远瞩!
同时,此举也有助于姬旦真切体验南土荆蛮、苗蛮乃至扬粤诸族的虚实和特性。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子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荆蛮,是商王庭对南方荆州世界土著的蔑视称呼!
然而,荆蛮可不止是生活和活跃在荆州境内的。事实上,梁州东侧、外方山以南,桐柏--大别山系的南麓,再向东延伸到江淮之间,在商代都属于广义的荆蛮。
因为这一线的方国部落,在风俗习性上深受昔古的苗蛮文化影响,只是后来持续分化,又形成了狭义的南国百濮、荆蛮和苗蛮。
简单来说,濮人在西,靠近梁、荆、豫三州的结合部,比如容成氏的南庸、桐柏山西麓沘水之滨的飂邦。这个族群得名于古老的濮水,兖州境内的一条河流。
荆蛮在东,大小之族从桐柏山向东延伸到了淮水深处,又相当于南部的淮夷。
而苗蛮则主要在南。
事实上荆蛮中的强者也被普遍视为濮系之族,因为他们很早就有了自己的酋邦和邑落,并非荒居的蛮族。这是濮人与狭义的苗蛮在社会组织发展上的重要差异,退化了的苗蛮还处于部落时代没有城邦文明。
因为商人势力的大举南下,最终将濮系诸族拦腰切断,一分为二。因为被商系汉上平原西侧立国的商系邓侯国和东面江上的盘龙城阻断,所以,东濮系之族又逐渐演化成了如今的荆蛮。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城邦,而是因为他们热衷于争抢“熊”姓这个特殊的名号,也就是他们眼中的王。
正在率众抵抗姬禽和鲁师的蓼人之君,还有山民之族的领袖桐人,尚未交手的淮浦州赖人,甚至小而剽悍的山民部族貀人,都自称自家是“熊”氏。
这件事说来和豫州古族有熊氏相关。
有熊氏是古帝颛顼之后,后来把黄帝的名号戴到了自己的头上,以具茨山为中心,号令中州诸族。所以才凭空冒出来了个豫州的公孙黄帝,而那位战胜了蚩尤的姬姓黄帝是发迹于冀州北境的,祖上是来自西土的正宗华夏之族。(备注:具茨山在今河南新密与禹州之间。)
“熊”字这个氏号,在古昔其实就是“能”字。换句话说,“能”就是“熊”的原始象形字。
有熊氏成了古中州部落联盟的首领氏族,又加持有神圣的黄帝光环,所以当有熊氏衰落后,这个“熊”氏的字号就成了豫州诸族纷纷抢夺并欲继承衣钵的王者标志。
大商朝崛起,强行将原本在豫州中部的诸多古方国部落驱离,围绕“熊氏”的争夺就缩小到了流落在豫南或者原本就在豫南生息的更小的圈子里。
但是,始终是炙手可热!
大别山北麓的罗邦、息邦还有弦邦,就曾先后都抬举自家为“熊氏”。东面淮夷族属的雩人、鸠兹人,也曾经抢到过“熊氏”的威风名号。这样的还有不少。
眼下卷入大叛乱的东夷之众,就号称为“徐奄熊赢”四大主力。
姬旦和南宫括锁定的下一个绥服目标英氏国,也是自称为骄傲的“熊氏”之国的,其实他们从血统上说是东夷先贤皋陶的后裔。
风尘仆仆的军使被皇跃带入了帐内,是东路纵队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