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战计划细节,都是深思熟悉的。参与者包括韬略无人不服的师尚父,老谋深算的虞侯姬达,久经沙场的南宫将军,以及同样知兵善战的姬发、姬旦、姬奭、姬鲜等兄弟,而且前后推敲了多番。
再者,眼下形势并无特别重要的军情变化,需要调整计划以应付。
所以,众将和助战诸侯们并无异议。
然而,太子发依然全神贯注地将锁定在大案前。
那大案上更无它物,只有一副沙盘地图。
图上,标示出了殷商王畿以及周遭环境的山川地理与城邑聚落形势,几乎覆盖了冀州与豫州北半部的大部分地方,巍峨的太行山、蜿蜒的黄河以及广袤的大平原地区,无不历历在目。
地图上星罗棋布的方国、城邑、聚落,都插着白色与红色的小旗,区别为双方的势力所属。
殷尚白,周尚赤。大片大片的白色旗帜区域代表着效命于商王受的力量,而周邦号令所行之处都用赤色的小旗一一标识。
太行山以西,多见红旗。
大夏之墟的所在,是周邦的盟友媿姓九宗的地盘。他们原本是臣服于大邑商的,商王受为耍威风杀了九侯,继任的九侯自然率领全族倒向了西土周人。
媿姓九宗东北方向的大邦黎方,是周人直接控制的重要新领地。黎邦一向被比喻为殷商王畿的门户,它被文王派兵攻下易帜后,周与商在太行山西侧的势力范围可谓此消彼长。
眼下,还勉强听从殷商王庭号令的,只有夏墟上方汾河流域的六个商系方国以及其它小不点的酋邦部落。
然而,大河之上,太行山以东的冀州和兖州,大片的白色。其中,北蒙、朝歌、景亳、邢邑、相邑、藳邑、帝丘、温邑、亘邑、豕韦、宣方、匽方,赫赫有名的殷商王畿城邑和铁杆附属国不下二十多个。
而在大河南岸的豫州,双方的阵营大致旗鼓相当。西亳、隞邑、赖方、戏方与陈方,这几座醒目的城邑和大邦,算是朝歌朝廷的基本盘。
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有聪明人发明了沙盘地图这一重要的地理学工具。
中土文明肇兴,可谓由来已久!
且不说事迹太过久远飘渺的天皇伏羲时代,世人普遍相信,自从人皇黄帝一统中土,尤其是他手下的大臣仓颉造字之后,便逐渐诞生了典籍、地图这些代表文明的好东西。
到了商王朝,东国、中土、西土,更是全都进入了有典有册的时代。
后世的人在古书中见到过一些有关老祖先文明水平的典册名称,最有名的便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却因为它们早已湮灭,而不太清楚究竟是代表什么……
据说,三坟是记载三皇之法的失传古笈;五典则是五帝之书。但皆无从考稽……
然而,“八索九丘”相对比较明晰。前者是上古版的八卦,九丘其实就是分别描绘天下九州地理的沙盘地图。
大禹王成功治水之后,用荆山之金铸造了九鼎。每座宝鼎上便铭刻了代表天下九州的地域、方国与物产。
而到了夏后季抒统治天下时,这位聪明的君主不仅发明了能有效抵御弓箭攻击的甲胄,还正式让人制作了两种正规的天下地图:分别是画在布帛上的帛图和沙盘塑造的九丘。
眼下这副作战参考用的地图,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就是它上面标塑的不止是一州之地,而是冀、兖、豫三州的形势大图。
父王辞世之后,太子发始终潜心琢磨伐商大计,尤其是和弟弟姬旦反复谋划战略。否则,也不会有两年前兴师动众的那次伐商预演,也就是第一次的“孟津之会”。只是,那一次的时机还远不够成熟!
此番出兵,姬发更是多次召集来军师吕尚、弟弟姬旦、姬奭、姬鲜、将军南宫括、舅氏申侯突等手足肱骨,精心研究和推演。
商王名义上是天下九州的共主。实际上,天下诸侯早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