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福,这是大孝。”
金州知府赵信也走了过来道:“司令义薄云天,天下百姓深受其惠。老太君有个好孙儿啊。”
老太君知道这是府君,慌忙施礼逊谢。在老太太心目中,这个官比县令还大的,才是真正高官。至于她的孙子,只是传闻有多厉害,她可没见到。
赵信哪敢接受老太太的礼,赶紧还礼不迭,场面又乱了一会儿,李易和大家见了礼。
见李易不忙了,赵信才表示歉意:“新襄自李川挂印离去后,一直没有县令人选,对向阳义学少了照顾,赵某有愧。”
新襄这个知县不好做,虽然实职县令是热门,也无人愿意来。谁知道向阳大院这颗雷什么时候炸了?无论被万历或者李易哪一个怨恨上,都没有好下场。当官虽然好,也得有命来当。
所以这新襄县令就这样空了下来,怪不得赵信匆匆忙忙跑在头里,这是怕新襄没官员迎接李易,引起李易不满啊。
李易搀扶着奶奶走进向阳大院。
其实李易的奶奶才六十刚过。可这个时代营养跟不上,是一种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状态。六十多岁的人因为营养不良,身体已经衰败不堪了。
李易后世读杜甫的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当面为盗贼”,又说自己“拄杖四顾心茫然”的时候,还以为杜甫有多么老,哪曾想一看注释才知道四十来岁。以后再看苏轼等许多读书人感慨四十来岁如何衰老才算适应了。
这一世他让自己这些亲人尽量每餐有肉,果然这些人的体质明显转好,就连自己奶奶,感觉精神头也增加不少。
把老奶奶安顿下,李易开始
在向阳大院四处转一转。李笠指着空空的教室道:“学生过小年前放的假,正月十八开学。三天前接到官府通知,说你要回来,大家都不敢置信。早些知道恐怕学生都不肯走,要等着见你了。”
李易表示理解。后世就有许多追星族,自己这一世也算是明星人物,向阳大院里多些粉丝不稀奇。
他指着整齐的校舍道:“这是有人捐资助学了吗?怎么房子都翻盖了?”
李笠指着李昌李盛道:“是你两个哥哥资助的。”
李昌李盛连忙表示份内当为。
李易有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感觉了。自己两个哥哥挺舍得啊。
李昌李盛有钱。当时自己把粉坊的生意交给了自己两个哥哥,这生意可不小。山西有个老话,叫“要想富,做豆腐”。粉坊比豆腐坊来钱更快。
自己这些年飞速扩张,万两白银填个牙缝都不够,早就不看重土豆粉的生意了。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年收入过万两白银,还是大富翁行列。
李易对二人拱手道:“致富不忘桑梓,李易代向阳学子谢谢两位哥哥。”
李易和这二人是异母兄弟,当年说不上什么亲近。严格说,还算有些仇视。毕竟李易这个妾生子长大要分他们财产的。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昌李盛发现李易犹如天上星辰,只能仰视了,不要说仇恨,嫉妒都够不着。
如今他们是新襄首富,就是这个首富,也是李易赐予的。
李易对二百收下的兄弟,感觉就比对他们亲得多。他们明白,如果自己二人再没有什么表现,对李易来说,恐怕最终就会沦为路人甲路人乙。
两人商量的结果,就是好好打理向阳大院。这是李易的根,功劳看得见摸得着,这才有了这翻盖一新的向阳义学。
李昌有些脸红,对李易道:“咱们兄弟二人富贵
都是你给的,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你在夸赞,真就没脸了。”
李易道:“那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现在在校生还有多少?”
李笠道:“现在有学子不到千人。这几年时间,咱们学校到辽东和南三省有四千余人。李川主政台湾后,又专程派人靠脸面硬索走八百多人,去教化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