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开荒团> 七一章 老将杜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一章 老将杜松(2 / 3)

杜松真做过什么太师。而是在蒙古人心目中,太师是最大官职,也应该是最厉害的人。他们觉得杜松应该就是太师。

万历帝对这个杜松精于军事的说法也有耳闻。可惜据那些杜松上司禀报:这个杜松就是一勇之夫,大字不识一箩筐,难当重任。

所以在1615年,杜松最后一次被启用,和蒙古人厮杀后解甲归田了。

自古以来做官都有诀窍,清廉如海瑞的,能混个市长当就已经是机缘巧合,恰好适应了政治斗争需要才上位。大明有作为的青史留名官员,比如张居正、戚继光之流,哪个也不是清正廉明之辈。

不会敛财,不会送钱,怎么能步步高升?杜松就是这样一个空有武艺,没有情商的可怜人,被那些上司坑得一塌糊涂。本来是文韬武略都有所长,结果传到万历帝耳朵里,却是一个只懂砍杀的匹夫。

女真人崛起后,辽东局势彻底糜烂,没有可战之兵,没有敢战之将。这时朝廷中也曾有人提议,让这个杜松去守山海关。

可惜不等万历帝批准,开荒团就进军辽东。至此以后,大明边境就逐渐消停下来了。就连林丹汗,也无声无息了。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状:一方面是开荒团南征北战,一方面是大明马放南山。

大明周边敌人被开荒团逐步清空,由四面楚歌,变成了只有一个需要警惕的敌人,这个敌人还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万历见开荒团实在是尾大难掉,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但不增兵,反倒大规模裁军。这个能打的杜松,也就彻底淡出了万历帝视线。

现在万历帝看了杜松的一

些军事评论,感觉这个人很有见地,不是奏章所说只知道打仗的粗鄙人物。文章写得虽然不是妙笔生花,也文通字顺。万历帝不禁苦笑:看来是这杜松不会逢迎上级,才影响了一生前程。

看到杜松可悲的遭遇,万历帝叹息一声。这真应了韩愈《马说》里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大明埋没的人才太多了,李易这样的天纵之才,不也硬生生被从朝堂上排挤出去?

假若当时放手重用李易,说不定大明国泰民安,四夷宾服,中兴之世到来了。

可结果呢?这些狼心狗肺只知道维护个人利益的大臣们,还是赶走了李易。这还是李易命大,不然早被这些大臣算计,成了一抔黄土了。

自己这些大臣,外战外行,内斗却内行。书读的都不少,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自己是太知道这些人的德行了。

可惜现在国家无事,万历帝虽然经常看杜松的军事评论,很欣赏这个人。可杜松既然不适应官场,那就只好继续做他的军事评论家,没有用武之地。

万历帝不知道:这个军事评论家杜松,此刻正在李易的会客室中。

杜松今非昔比,随着每天读报,逐渐悟出许多做官的道理。于是他走了李鋕的门路,希望通过李鋕这个李易面前的红人引荐,拜见李易,寻求一个上进的机会。

李鋕原本的性子,当然看不上这个赳赳武夫,不会理睬这个要求。可是他听说过杜松善战的威名,知道当下李易正在用人。这个杜松虽然没什么钱财奉上,但拜见自己的时候态度恭谨。本着为李易搜罗人才的心思,就写了一封举荐信。

杜松拿着这信,先到天津见了李胜俭。李胜俭没听说

过杜松名号,不过李鋕的面子大,李胜俭不敢耽误,于是开了路条,让杜松到营口拜见大师兄。

李易当然知道这历史上,谢幕演出最悲情的杜松。萨尔浒之战,杜松顽强作战,难逃败亡命运,送了性命。虽然历史书都埋怨总指挥杨镐,可这杜松,也有轻敌冒进的毛病。

不过在那个时代,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些名将已经不在。山中无老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