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硬抗。抗不过去就是死路一条。
路边翻动过的新土,埋的就是那些熬不过去的人。可惜没有坟头。
辽东省长王蹇有严令:死的人第一深埋,第二不允许有坟头。
李易没有问这里的原因,估计也是怕移民们看了坟头伤感,或者是那些地主不愿意自己地头都是坟墓吧。
进了营口港,所有颓丧都不见了。有的是人山人海,畸形繁荣。
李易来辽东的时候,移民刚起步。现在是已经是在大规模迁移了。
亏得李易这几年一直没放松营口港的建设。尤其是水泥诞生后,营口港一直是优先发展的对象。如今千帆竞渡,营口港空前紧张忙碌的时候,就看出这港口建设先行的好处来。
20个深水泊位,上百个普通泊位,都挤满了船只。即使这样,港口外,还有许多排队等着进港的。
崔秀的战舰召集令并不紧急,只要求主力战舰,在完成当前运输任务后,返回大连港待命。其他的非主力战舰和辎重船,崔秀根本不想召集。
西洋战舰火力强大,耗子再多也是喂猫的。让普通舰只出战等于给敌人送战绩。所以这天津往来营口港的船只,实际上并没有减多少。
每一艘船一泊好,就有无数的灾民被从船上倾泻出来。这些人第一站当然就是奔向吃饭的地方。
虽然一路上也有饭吃,可几乎都是稀粥,最多是稠一些的粥。船上就更可怜,能维持不饿死就不错了。听说下船就有管饱的地方,谁不争先恐后?
华夏人没有排队习惯,李易后世学生时
代,没少在食堂卖菜窗口奋斗,所以李易觉得港口混乱不堪应该是常态。可他看到那些下了船的人,都在排队,差点儿惊个跟斗。这还是华夏人吗?这怎么失去了华夏人的本色了?
在上海有保安维持秩序情有可原,这些移民怎么变得守规矩了?
李易好奇心大起。
辽东省省长王蹇已经赶到营口。
有些人闲不住,就是劳碌命。王蹇就是这样的人。
王蹇作为山西首富,全国也能排上字号。满可以悠闲自在做个富家翁,可是还是最早投靠李易,参与到天下变革大事中来。
王蹇识见过人。明初沈万三富可敌国,一朝天下大变,就慌了手脚。先是投靠张士诚,后又投靠朱元璋。可是这些枭雄势力已成,把沈万三就看做一头肥猪,你割个臀尖,他切个肘子,沈家很快破败了。
虽然商业基因强大,如今又有沈足道崭露头角,那也是借了李易的势。不然最多是一个普通富翁而已。
王蹇很自豪自己的眼光。
他投靠李易的时候,李易不过是个乡下小子。可是王蹇不在乎自己可以当李易爹的年龄,也不在乎能压死李易的财富,直接纳头便拜,那种决断,今天回想起来,王蹇也充满自豪。
王蹇走南闯北大半辈子,最知道莫欺少年贫的道理。十七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
李易能以棋力名动公卿,能以武力慑服显通寺武僧,能以眼光种植土豆致富,这些都是非常人所能为。
尤其是李易把二百武僧带到家中每日训练,还暗中勾连太行山绿林瓢把子王林,更让王蹇知道李易所图非小。他把宝压在李易身上,在李易起步初期投下重注,家族中有些人是有异议的。不过慑于他这个族长威严,最终只能认账。如今,每个人都彻底服气了王蹇的气魄。
李易投桃报李,把辽东省省长的位置给了王蹇。
王蹇家族子弟很是踊跃,以为王蹇会大肆提拔他们。把辽东变成王家天下。哪曾想王蹇任用的官员几乎都是李易的向阳大院学生,这让他们大惑不解:从龙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加官进爵吗?这是玩的哪一条路子?
王蹇最终给了他们答案:辽东是李家的辽东。不要看李易给了王家泼天富贵,可取走只是反掌之间。王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