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开荒团> 第六章 燃眉之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 燃眉之急(2 / 3)

儿带女的,一天也就是走30里。可是为了活命,一天走70里没问题,只需要沿途给他们几顿饱饭。我们的供饭地方,就是每隔35里,一个饭点儿。一日三餐饱饭,我还觉得70里安排得太宽松了呢。”

这个时代的人和后世是不一样的。

后世一个人一顿吃一碗饭,你硬让他吃三碗,很难很难。

这个时代,一个人敞开肚皮,一顿可以吃十碗八碗,然后两天不吃饭,照样

能走能跳。

人们熟知的老将廉颇,一顿饭吃斗米,就是折合后世12斤米。还能再吃十斤肉。然后被甲上马,可以连续作战一天,不吃不喝不累,这是有史记载的。后世人很难想象。

其实,人类在近代,身体机能是快速退化的。咱们看今天的狮子、老虎,一样一顿可以吃几十斤肉,然后半个月不吃东西,不耽误捕猎。后世人基本完全丧失了这种强悍基因。

明朝人在身体机能上,还是很强大。普通人一顿饭吃两斤斤米,一点不稀奇。至于走几十里路,更不是什么太大问题。不过李易还是有些担心,问道:“高师长经常行走江湖,依你看,这十万人会有多少坚持不到目的地的?”

高迎祥很乐观道:“我们如果粮食充足,我觉得丝毫不要担心路上的问题。很可能只死一两千人,就到那边了。”

李易有些黯然。他已经尽力筹措,粮食基本能够保证。这样情况还要损失过千人,让他有些接受不了。不过转念一想,死1000人,和10万人这个基数比,不过是百分之一。确实比例不算高。要知道这是个缺医少药的时代。随便一个感冒,很可能就要了人命。更不要说急性阑尾炎,这样必死的病了。自己希望死不了几个人,确实想法太天真。

两人正聊着,周云泉听说李易到了,已经带着几个人,迎了过来。

互相见过礼,周云泉道:“闯儿不愧第一师称号,手下十个团长,五十个营长,最先聚齐。这十个团的百姓,也安置的井井有条,看来闯儿有带兵天赋啊。”

高迎祥赶紧谦虚道:“您老夸奖了,还是您老指教得好。”

周云泉把身边几个人介绍给李易,都是江湖耆老名宿,来做军长镇场子的。李易虽然孤陋寡闻,一个也没听说过,还是不停的道着久仰。

一群人边聊边走,很快来到聊城南门外的周云泉大帐。大帐门口,立着聊城几个地方官,乱哄哄给李易见礼,李易回了礼,谢了这些人,打发这些人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大明和开荒团互相利用可以,共同谋事根本不可能。

家都进了大帐落座,周云泉介绍道:“明天高迎祥的第一师出发。以后大约每两天,发出一个师10万人,争取在入冬前,完成这次空前的大移民。有了这次移民,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大明百姓生存空间不足的问题。”

李易道:“您老是这次移民总指挥,四外填充过来的灾民,能跟得上移民的速度吗?”

周云泉道:“我们只要给他们饱饭,给他们分地,刀山火海他们也会闯过来。现在这些师长级别的,都被派出去,到周边地区维持秩序,招揽自己部署了。这个不劳费心。”

李易道:“您想想,还有什么困难,我来想办法。”

周云泉犹豫了一下,摇摇头道:“没困难。”

李易目光如电,自然察觉了周云泉的小动作。对周云泉道:“有难处尽管说,您和我还用有什么忌讳吗?”

周云泉道:“其实算不得什么。就是天津卫那边,负责海运的李胜俭和我说,这些灾民的运输条件艰苦,不会比运送安南俘虏待遇好,很可能更差。让我有个心理准备。其实,我早知道这里的难处了,民间运输、军队运输的船只加一起,才能有多少条船。还得运送粮食物资,就是这样,每条船也要大致跑三个来回。实在是太紧张了。”

李易也默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