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瓦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去选泥巴,就在心的家里不远处有好泥巴,那是纯黄泥巴,里面不带有石子。
采回黄泥巴,倒在场地上,又要去寻找水源,没有胶管水,就得想办法。
瓦匠师傅说:“在屋外边挖一个水池蓄水,接雨水和路上的排水。”
心的表叔说:“要得,就在屋外路边挖一个蓄水池。”
几个人前来,把上面的土刨开,再往里面挖,挖至一米深左右,上大下细,就像一口大锅。
一落大雨,这口大锅里面就蓄满水。这个蓄水只是做瓦用,不能作生活用水。
找几个提桶,把蓄水池里面的水提回来,倒在刚挖回来的纯黄泥巴上,稀释泥巴。
这个时候,大人小孩都脱掉鞋子,光着脚去踩黄泥巴,踩的时间越久,黄泥巴就越柔软,好像煮熟的糯米一样,带有糯性。
瓦匠师傅在一边指导:“你们踩黄泥巴,不仅仅是在上面乱踩,要注意脚的力度,就像走路一样的行进,不能重一脚轻一脚的。重了,踩得很深,难以拔出;轻了,踩得太浅,泥巴没有黏合;还有不能只顾踩中间,四周的泥巴都要踩到;还要踩出一定的路线来,否则有的地方踩得多,有的地方踩得少。”
大人小孩都按照瓦匠师傅的说法去踩泥巴,踩得个嘻嘻哈哈的,踩得个兴高采烈的,踩得个不亦乐乎的。
瓦匠师傅把踩好了的泥巴,一大团一大团地捞起来,堆成一个土堆。
再用一根木头或者竹子做成的弯弓状,在上面再套一根钢丝的器械,把土堆上泥巴切成一片一片的,举起来,用力摔下去,还是摔在取出来的那个土堆上,并且不停地反复做这个动作。
然后把这些办得比较糯的泥巴,一坨一坨地搬到一块木板上,做成一个长方体,再用那个钢丝器械,从一头切入,从另一头拿出来,就像切豆腐一样的。
把切好的一长条泥块,用双手端起来,围在瓦桶四周,再用力将泥块紧贴瓦桶,还需用一些水分将泥块打湿,让整个瓦匹厚薄比较匀称。
待整个瓦匹匀称后,再用一个棍儿量出尺寸,揩去上部多余的泥巴,再将整瓦桶提到地上,瓦桶的中间有一个开口是可以活动的,把开口打开,两边往中间一收,瓦匹就与瓦桶分开了,提出瓦桶,留下瓦匹,立在地上,等晾晒干了,在用力一挤,就是四匹瓦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