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王爷所信任的大臣,要不然不会把周若水之事交与他来办,从这一点看,信王爷对王尚书的信任甚至比王穿更甚。
当然这里边也有其信王朱由检的谋略,与礼部尚书交好,其实也是为将来继位着想。
本小&说首发为:小说APP
因为宫中司礼监及礼部是举行大典的主要部门,有王尚书支持,相当于有了继承正统的礼法依据。
“尚书大人何出此言,良禽择木而㮩,择明君而侍,难道尚书大人只是因为信王爷多疑之心而觉得他不会是明君,还是另有其它隐情。”
“统领大人多虑了,明君与否其实并非天下太平的关键,自大周取商而代之后,周公旦深知天下太平之理非在于治,而在于顺其规,依其礼,在于一个稳定安居的局面。
所以周公旦制礼以规百姓,制礼非只是为了上层权贵,同样非是为了百姓,而是协调整个社稷运行,就好比天之道一样,有道运行其中,那么天地自然。
制礼就是学习天道之行。
春秋时,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却是乱世,历经各朝各代,不论谁当天子,实则以稳为重。
大秦之时虽只有两世,但却统一了规矩,清除了许多异端学说,为后世打下大一统的基础。
到大汉之时,董先生独尊儒术,其实也只是为求天下稳定而已,
自此之后,无论中原大地如何纷乱,最终都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只要一合自然还是回归正统之治。
大唐之时若无武则天,为争皇权必然大乱,自无其后的开元盛世。
而到了唐明皇之时,大唐兴盛已至极点,可一次安史之乱就让大唐失了根基,由此可见动乱之源非在于集权,而在于权势不均。
就如同万历先皇之时,内阁首辅张大人统领内阁几十年,而皇上深居后宫,多年不上朝,几乎所有大小事宜皆由张大人把持,若论及其权势,比之现如今的魏忠贤还要强不多知少倍。
可万历帝纵然不上朝,天下自然依规而治,有如天地之间万物依道而自然而生自然而灭一样。
只是张大人权势一失,权势就像散落的金银一样,引得众人争执,由此大明也一直动荡不安,失了稳定,民生艰苦,先皇仁善,却也无力回天,成为朝臣争斗的牺牲。
而皇上继位之后面对东林党与魏党之争也只能择一而选,当然这也是皇上英明之举,若任东林党与魏党在朝堂之上争斗不休,那么国自失其基,又如何抵抗外敌。
所以老夫对于东林党也好魏党也罢,其实都没有成见,此时魏党势大,自然也是有利有弊,利于稳定,却又不利于开明纳谏。
但如何来评判此事,当以百姓是否安居为准,而非是谁当权为准。
东林党当权之时,也有许多异议朝臣死于非命,与魏党其实并无区别,朝权之争历来如此,无辜牺牲总是难免的。
至于老夫为何会选择退隐,统领大人应该知道其中原由了吧。”
王穿一听也是陷入沉思,他所认识的历史其实未必是真正的历史,此时的王尚书所言到是看得通透,以史为鉴,也符合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权力的统一与稳定才是最为重要的,而非是以智治国,以智治国国之贼也,智必致乱,这是因为人的私欲决定。
若依着王穿所认识的历史,崇祯朱由检之所以如此辛劳却无法延续大明江山,其实非在于只是后人一些人所言杀了魏忠贤。
而是过早的杀了魏忠贤,当魏忠贤所掌集权一旦扩散开来之后,没有一个人能代替集中权力,反而让权力分散以引发更多争执,以致于朝堂纷乱。
若朱由检不是如此急切的杀了魏忠贤,而是慢慢培养另外一个贤能之人以代替魏忠贤,那么或许不内乱的大明可以延续下去,甚至于让后金没有任何机会,就算后来朝代更替怕也没有后金满人什么事了。
(这也是个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