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8章 救市(3 / 3)

一些本来要出口到国外的滞销商品,主要是可以存放得比较久的东西,像面粉、油、盐,奶制品之类的基本pass,保鲜期太短了,不然那些农场主也用不着把过期的牛奶倒进河里。

低价收购回来之后放到超市上贩卖,现在国内经济不景气,她也没敢定价太高,而是以比市场价格更低的价钱出售,即便如此,因为收购的价格真的太低廉了,她还是能赚钱,只是不多。

更低的定价正好拯救了失业家庭,没了收入自然得节流,顿顿吃肉变成了奢侈,但就算不吃肉也得填饱肚子,生活仍要继续,对日用品的需求就摆在那里,所以优活超市近期的一连串减价活动宛如雪中送炭。

兑换券能换来的东西不算多,除了卫生用品以外就是油盐奶之类的必需品,只能恰好应付日常,想喝上一口果汁还是得自己买。

失业家庭为了减少开支,不能再变以前那样大手脚了,什么都要省着用,对日用品的消耗虽变少了,却不能完全不用,有些东西他们还找不到代替品,像是姨妈巾,所以优活超市的生意其实并没有怎么受影响。

何况不仅失业家庭,连中产家庭都要削减开支,他们不够资格申请援助,也没有那么厚的脸皮,优活超市的价格比外面的杂货店都便宜多了,正好援解了他们的急切需要。

此举亦拯救了许多因商品滞销而面对倒闭的生产商,得到了一笔紧急的营运资金后总算不用面临破产了。

但是为了减少开支,他们被迫裁减了近一半的员工。

国内市场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消化伊莎贝拉购入的这批商品,但随着失业人口变多,国内的生产肯定要受到影响,产量降低,流入市场的商品变少,还是能慢慢消耗掉这批货的。

伊莎贝拉的措施也许能够让贫穷的家庭多撑一阵子,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超市和汉堡店的货源很多都来自外国,像英国的茶叶、法国的香料等,关税提升了那么多,来货价格增加,定价也提高。

再者失业问题并不是只在美国发生,国外也有着非常多的工人失业,通货膨胀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伊莎贝拉决定把整线生产线搬到美国来。

美国中部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以前这里也盛产马铃薯、牛肉、牛奶和鸡蛋等农产品,只好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不少农民都抛弃了辛苦的务农工作,搬到城里去,很多农田都被荒废了。

从布朗特大楼动工起,她就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她买下了许多农地和工厂,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就差投入运作。

要创造一条自给自足的供应链,必须动用到大量的劳力。

美国各个城市及乡镇的人看见报纸上由布朗特集团刊登的招聘广告后,电话的线路一度瘫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