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时太祖> 第五百四十三章 科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四十三章 科举(1 / 2)

“嗯,然后呢。”唐小宝又问。

董七七倒是一愣:“然后,然后就不该胡乱治罪呀。你是天子,掌握着他人的生杀大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

董七七瞪着一双黑漆漆的大眼睛,有些无辜的看着他。人家跟你讲理的时候,你也得跟着讲理。

唐小宝只好苦笑:“好吧,听你的,都听你的。”

来的时候,董七七准备好了许多的说辞。她甚至于有些不怎么自信,因为她没有底气能够说服唐小宝。所以来之前董七七很是紧张,她害怕唐小宝会拒绝。这样的话,那些忠臣良将就要倒霉了。

谁知仅凭自己的几句话,唐小宝竟然一口答应不治罪了。

这反倒是让董七七心里没了底气:“陛下,您说的可是真的么。”

唐小宝答应的太快了,快到更像是敷衍。或许他是不想自己担心,故意说得简单想哄骗过自己。

唐小宝正色道:“朕又不是暴君,要知人善用。别的不说,孔祥鑫对朕的忠心朕还是知道的。至于别的,朕自有计较,朕跟你保证,绝不会为难他们的。”

董七七幽幽的叹了口气:“但愿吧。”

科举,乃是重中之重。

科举选拔的是朝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直接关系到朝政体系。最怕的,就是科考舞弊之类的案子。

那些十年寒窗苦读,一步步的考了上去,最终却让那些营私舞弊的不学无术之徒中榜。这对于朝廷,将是个极大的祸患

。这更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许多有识之士将不再信任这个朝廷。

科举提供了评估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尽管很多人认为,科举考试主要考的是文采,而文采好的人不一样政治能力就一定强,这话固然没错,但是在古代薄弱的教育基础设施下,文盲和半文盲数量都非常大,文采好的人起码拥有了治国理政的最基本素质。

其实在科考的时候除了考文章,古代科举更多考的是考生对于治国理政思路的理解,“问策”的试题非常多,文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宋代有一首诗“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人支持你,同时你也不是生长自富贵之家,那么你只有一条路能走,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事实上,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摆脱了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所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没错,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只有读书才是最受人尊敬的一条捷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你肯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周举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这次唐小宝决定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再让科举士子,一步登天。

重视读书人固然没错,可过分的优待,也是一向沉重的负担。

读书人其实是惹不起的,不管是汉高祖刘邦,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们身边,都有一群至关重要的谋士。

正是这些谋士的

出谋划策,才最终使得他们夺得了天下。

想想楚汉之争,刘邦完全处于劣势。可以说,是被项羽吊打的存在。鸿门宴,简直就是一场送命宴。

可就是有身边这些谋士的帮助,最终都一一化险为夷。甚至于,最后逆袭翻盘。

朱元璋也是一样,之所以能夺取天下,主要是有刘基、李善长等一大帮读书人的辅助。朱元璋深感读书人的厉害之处,所以夺取天下之后就想着如何控制读书人。

如果说汉朝的制度还不完善,平民阶层是很难步入仕途的。

隋朝开辟了科举制度,使得底层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平民通过科举做官,不再是梦想。

然而直到唐朝,科举制度的兴起,其实还是有着极大的弊端的。唐朝寒门进入官场的极少。大多数,还是那些士族门阀,名门望族的子弟进入官场。

即便是平民百姓如何努力,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