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
而且还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而唐小宝在长春老人留下的手抄本中,看到了雷同的一句话:时疫传人,首在肺。而肺由口鼻滋养,则温邪侵体。
长春老人书中言道,
时疫之症不可一概而论,有的是寒毒入体,有的则是由于既感受湿邪,又感受暑热之邪,则成湿温。也有由于湿邪久留伏而化热,成为湿热之邪交织,而为湿温者。
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
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
长春老人的这本手抄本,甚至于连个名字都没有。可书中记载的,都是中医集大成者。
当初太医院也曾上书,说是想集众家之长著一本医书,以供交流。奈何那些太医们都互相猜忌,生怕自己的医术外传,从而使得自己没有了用武之地。像是长春老人这样无私的,并不多见。
唐小宝看了几页之后,将这本医书小心的藏好:“此书甚妙,朕会带回去命太医院仔细研究的。”
找到了野生水稻,唐小宝立刻就用当地的水稻与之培育。这是个缓慢的过程,急不得的东西。
好在目前来看一切顺利,然而唐小宝是皇帝,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在这里专门研究水稻。
孟樊超自告
奋勇,要求主动留在琼州。专门研制水稻的培育,这让唐小宝大为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