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夫妻还想留他们在坐会儿,起码吃了饭再走。
田蓝和陈立恒坚持说太晚了不好坐车,又将从赵家沟带来的糖和酒以及从酒厂买的罐头放在桌上,赶紧告辞离开。
陈家父亲追了出来,在楼梯口,又愣是给陈立恒塞了好几张钞票,让他给田蓝好歹买件新衣服,这才放他们离开。
陈立恒都沉默了,一直到上公交车都没说话。
车子开到学校附近,下了车,他才重重地叹了口气,最后冒出一句:“得找个房子。”
田蓝也赞同。
因为虽然双方都有宿舍,但学生宿舍就是学生宿舍呀,怎么可能变成夫妻宿舍?
她一有家有口的人,冬天有人帮忙暖手暖脚,夏天有人给她打扇子赶蚊子。她享受惯了,为啥不能继续享受下去?
必须得找个房,不然日子可难过了。
没想到陈立恒接下来的一句话是:“估计宿舍里没插座,要没房的话,咱们看不成电视机。”
田蓝没吭声,默默地往前走。
陈立恒在后面追着:“慢点,别着急,学校肯定有人值班的,不会让咱们睡大街。”
田蓝头也不回。
睡你的头,睡你的大街去吧。
谁要跟你睡在一起?
抱着你的电视机好好睡去吧。
我才不承认呢,小丑竟然是我自己。
我才不要抱着你睡觉。
第138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1980年的京城可没房产中介, 甚至没有商品房的概念。
几乎所有人的住房都依靠组织分配,有承租权,但没有产权。
如果非要购置房产的话, 那只能碰运气。
这几年有部分人曾经被抄家的资产陆续返回了,其中也包括自家的房产。他们之中有人想把房子卖了。
只是这种消息都是在私底下传播的,也没谁会在报纸上登个广告,说出售房屋之类的。
所以,他们只能先在宿舍安置下来, 后面再慢慢打探。
现在的农大在马连洼的旧校址,之所以用旧这个词, 是因为两年前农大还在河北呢。
当年备战备荒,国家是真的全面做好了打仗的思想准备。不仅大量城市人口包括知青在内以下放的名义疏散去了农村,还有大批高校往西北方向内迁。
其中农大就在1970年迁往了陕西, 还曾经改名为延安大学。
因为办学条件太差, 连基本的电力也没办法保证,别说正常上课了, 教职工的生活也保障不了。当地疾病肆虐,加上营养不良, 大批教职工得了克山病, 孩子生了大骨节病。
人适应不了,动物也水土不服。从北京千里迢迢运过去的种禽种畜大批死亡。老教授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就这么没了, 头发花白的人直接当着学生的面嚎啕大哭。还有人在烧荒时,不幸遭遇火灾罹难。
实在无法忍受的教职工开始携老携幼, 想方设法投奔在北京的亲友。一时间, 整个学校直接陷入瘫痪, 眼看就要散了。
后来在□□的主持下, 农大又搬去河北, 改名为华北农业大学。直到两年前,这片旧校址还驻扎着国防科委的部队,后来好不容易经过协调,总算把学校又要了回来。
当然,这个要的过程也相当艰难,双方光桌子就不知道拍坏了多少张。还是□□发话,部队才捏着鼻子勉为其难同意把校区退给农大。
之所以如此别扭,是因为他们也没地方呆着。北京城到处都缺房子,各家机构都在想方设法找办公场所。
公家单位都如此,何况等着公家分房子的私人呢。
所以他们想在北京城落脚,有个自己的窝,真的得碰运气。
陈立恒看着面前的农大,追上前跟田蓝开玩笑:“幸亏咱们是1980年才参加的高考,如果是第一届考生,估计就没办法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