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份礼物,沈子清是到了省城父母家里才拆开来看的。
看到是条围巾,他很意外,甚至有那么一瞬在想,莫不是包惜惜织的?
不可能不可能,包惜惜怎么会织呢。不过即便是买的,也很用心了。
沈子清仔细抚摸着这条围巾……
呃,怎么有些地方好像有些松紧不一?
举起来一看,不仅松紧不一,甚至宽窄不一。幸运的是,他仔细检查过了,并没有哪里露线头。
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条不怎么精致的围巾,应该是出于包惜惜之手。沈子清很感动。
真是没想到啊,有生之年,他竟然能收到包惜惜如此诚意满满的礼物。
这就比他送的礼物贵重多了,他送包惜惜的那件羽绒服是姑姑买的,还是自己穿过的。包惜惜送他的围巾,则是全新的自己织的。
要不,等年后包惜惜从西北农场回来,他再送她一份礼物?
想到包惜惜要在西北农场过年,沈子清就有些担心。
而被沈子清担心着的包惜惜,到了西北农场姑姑家后,日子却过的比她自己料想的都要好许多。
也许是她来之前,做的心理准备很足很足。
这个地方虽然苦寒,人们的日子过的也艰苦,却有一颗求知上进的心。
因为学校缺老师,而她的姑姑和姑父文化水平又还不错,在农场干了两年苦力活后,被调去了学校当了代课老师,日子总算好过一点。别的不说,单不用天天下地干活和能住上泥砖房睡上炕床,就已经是质的飞跃。
包惜惜的姑姑包家丽虽然在一个多月前就知道哥哥一家来这边过年,提前做了很多准备,比如修了下房子、和村民换了好些鸡蛋和腊肉,就是想他们来了以后能住的好一些,吃的好一些。但哥哥一家来了之后,他们却总觉得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备的不足,让哥哥一家千里跋涉,还吃不好住不好。
好在,一家人在一起的团圆年,纵使物质上有所不足,环境有些恶劣,却也是幸福快乐的。
除夕夜,再贫穷的西北农场也洋溢着喜庆。
年夜饭桌上,包家明红着眼说了句:“我们家,总算吃上了一顿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
这话一出来,包家丽哭了。
这一顿饭,她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有。
重逢总是短暂的,包惜惜一家初三就要回城了。
临回城这一晚,一家三口躺在炕床上,包惜惜忽然对父母说,如果四年前他们没有逃过一劫,也被下放到农场,姑姑一家该怎么办,他们一家该怎么办?
包家明和李慧妍沉默了。
在这里待了几天,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日子有多苦生活有多不便,是没办法自欺的。
他们沉默,包惜惜却流泪了,哽咽着对父母说,姑姑一家的生活太苦了。
真的太苦了,哪怕她每天告诉自己,要用积极,要乐观,但能做到,不过是知道他们只是短暂待几天,几天后就可以回城。
如果被下放到这里,她是后世来的人自然知道,所有的苦日子都有到头的一天。但生活在这时代的人不知道啊,他们没有盼头,该如何一天一天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