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
看似每人都积极,但是说得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换言之。
这时候的大秦朝堂之下,开始盛行形式主义这种东西。
一切都是流程化的。
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全怪嬴政,而是因为此时的大秦有了朝工业化发展的雏形。
而提出流程化和标准化,这一建议的人,却是一直以来都负责这方面的胡亥。
按说现在蒙恬负责管理工部,即便有这样的建议,也该由他提出,但是蒙恬除了身在北方以外,他还未真正地进入角色,这让他如何提出建议。
而胡亥则不一样。
他一直都在接触实际。
他对于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东西,最为感同深受。
这段时间。
他愈加感受到,有了统一的标准和一套流程,做起事情来更快。
嬴政把这一切都是看在眼里的。
即便胡亥不说,嬴政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对此事有所感悟。
所以,许多事情,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事情,并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人知道。
有一次嬴政和扶苏和胡亥两人交谈时,胡亥有意无意地说起此事。
“父皇,这有了标准和流程,就是好。”
“儿臣现在才想明白,之所以现在还没有造好发电机,是因为工业方面,缺少一套标准和流程。”
“所以儿臣决定,以后就如我大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那样,制定一套标准。”
嬴政大喜。
同时对胡亥的印象大为改观。
相反,这段时间扶苏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毕竟扶苏真正主抓的是农业这一块。
而农耕时代,到了大秦这一代,已经算是达到一个暂时的顶峰。
尽管后世在农业上有所突破。
但是许彻到来后,不断提出建议。
已经让大秦的农业,远远超出这个时代水平,所以扶苏还想在此基础上做出成绩,难度很大。
更何况农事,不是一两天就见效果的。
相反的,胡亥负责的那一摊,只要工匠们不偷懒,很快就能看到成果。
现在大秦有了工业雏形,却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运用,远远不像现在一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力量搞研发才能有所突破。
本质来说,就是工业的发展处于上升和增长期,而农业虽然也有发展,但是处于一个相对平缓期。
两者根本未在同一起跑线上。
胡亥想要出成绩,太容易了。
而嬴政根本无法理解这一点,只看到了胡亥的成绩,毕竟他心里着急。
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地犯着,急于求成的毛病。
而这时候大臣们的表现,无疑又助长了嬴政这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