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那就是通古斯人成气候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看上了中原这块富饶的土地,困难重重的崇祯王朝面临着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作为一个皇帝从个人品性上说朱由检相当的不错,第一他很勤奋,工作很努力,第二他很简朴,生活上一点也不奢华,每顿饭也就是一个荤菜两个素菜,第三,他不好色,堂堂的皇帝只有一后二妃,这就是后世的历史学家特别的同情朱由检的地方。
但朱由检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第一,他猜忌心强,刚登基时手段高超很平稳的处置了魏忠贤,使得很多的臣子和老百姓认为他是一个少见的英明皇帝。
但是,他这个时候的大臣们可都不是好鸟,阉党灭了,东林党占了上风头,这群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伪君子实际上狗屁不是,治国安邦的才能没有一点点,挑毛病的本事天下第一,不管什么事儿不看大体,不看是非,吹毛求疵一个比一个厉害,弄的想干事儿的大臣们都不敢干了。因为不干没毛病,只要干事儿总能被人挑出毛病来,大千世界,什么事儿都可能遇到,谁敢保证所做事儿的时候完美无缺?
另外一点,这群号称谦谦君子的人其实个个都是自私自利的人,朝廷选拔官员非我族类群而攻之,偏偏大老朱为了抑制官员设立的科道制度给这些家伙提供了乱飞唾沫星子的平台。
这个年代,凡是读书人基本上家里都比较富裕,大明最富的地方在东南,东林党的人多数都是东南地方上的人,代表着东南大地主的利益,如果朝廷想让东南多出点利,这群家伙一百个不答应,朱由检根本招架不住。
由于对东林党极其失望,憎恨魏忠贤的朱由检又开始依靠阉人了。
要是大老朱或者是二老朱遇到这样的事儿,肯定不会杀鸡儆猴,说不定是杀猴儆鸡,捡那带头的人杀一两个,看谁还敢蹦?
要不我咋说朱由检嫩呢?
阉人啥德性?你不知道?
打仗是一门很高超的艺术,打仗是军事家和将领的活儿,大明建立伊始,大老朱为了剥夺那些战将们过多的权力,就实行了文官治军的策略,这个措施对于当时防止有人作乱无疑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比较高的策略手段,因为那些开国的大将军们威望太高,个个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精英。
但一直让文官治军显然是不行的,文官要是会打战那就不是文官了,嘿!天下乱了,还让文官去带兵,这哪行?偏偏朱由检对这些文官也不放心,动不动就派太监去充当监军。
啥意思?皇帝你不相信我们是吧?带兵的人一肚子气,谁还实打实的卖力?最关键的是太监们啥都不是,瞎指挥,这仗就没有办法打了。
难道把下边割掉了就有本事儿了?难道把下边割掉的人最值得信任,事实上恰恰相反,朱由检老觉的太监是他的家里人,实际上太监们可不这样想。
第二,朱由检对社会一点也不了解,这也是我说朱由检嫩的另一个方面。
你特么的当皇帝了,年收入一下降了好几百万,就不找找原因?魏忠贤是坏蛋不假,但坏蛋用的办法不一定是坏的呀!
我想朱由检肯定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他就是没有魄力去收有钱人的税。
为了对抗满洲鞑子,为了练兵,为了剿灭李自成,本来老百姓都承担不起高额的税赋了还增加“三饷”,谁特么的受的了?不造反才怪!有本事你去吃大户,人家李自成都是那么干的。
从这一点上也看出来了,朱由检这家伙不知道变通。
第三,朱由检没有担当,光顾着自己落一个好名声,出了事儿就把责任推到大臣们的头上,十七年中朱由检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杀了七个总督和十一个巡抚,为了解决两面作战的难题,杨嗣昌提出与满洲鞑子议和,集中精力先剿灭李自成,攘外必先安内不失是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