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用,却是我大夏国十分在意的畜牧所在,以一个于大周国无用的草原之城换大夏国的助力,这笔买卖对于周兄而言一定很划算。”
“完颜兄,买卖虽好,就凭你几句话?”
“周兄愿意谈,那么我就说说计划。首先你回到京都可以修改之前我父王说的和谈条件,改为:安夏城、大宁城割让给大夏国,大夏国愿意与大周国签订百年友好合约,换国书。并且大夏国将夏帝疼爱的长公主嫁给大周国二皇子,也就是你周兄。你觉得如何?这其中的说法顺序只要周兄稍作调整,就是本次和谈的大功一件。至于大宁城其实只是筹码,但凭周兄从中斡旋,而我那皇妹也货真价实极受我父皇疼爱,那么将来大夏国自然也就是你强大的后盾。”
“如果两国再有交恶,这位公主妻子也将是我的断头刀呀。”
“呵呵,周兄想多了,给你十年够不够,十年内不能继承大统,其实助力不助力的也无所谓了,不是吗?”
“大夏人果然直接呀。”
“哈哈,周兄,直接不好吗?周人一贯的弯弯绕绕,无非为虚伪披层外衣,听说你们那位厉害的长公主的嫡子,一边封王,一边被追杀,真是虚伪呀。”
“完颜兄,今日之谈,来日见分晓,告辞。”
“不送。未来的妹夫。哈哈。”
………………………………………………………………………………………………
大周国朝会一片喜气洋洋。
出使的三皇子带回了国书,不用开战不用岁贡,居然还能迎娶大辽公主,虽然大家都明白那高昂的聘礼实则就相当于一年的岁贡,但表面上还是比较理想的,不用背负“岁贡”的骂名。
出使的二皇子更是带回了迎娶大夏国长公主以及两国百年友好的消息,至于‘安夏城’,一众文官是不在意的。
“陛下,‘安夏城’割让也就割让了,毕竟只是草原,没有产出,还要囤兵,每年消耗无数。”
“短见。且不论当年为打下‘安夏城’我大周付出了多少,仅看其战略地位,就无可替代,大夏国要‘安夏城’仅仅是为了那点草地?一旦‘安夏城’拱手相让,大夏国只要发兵,随时可以攻取‘大宁城’,‘大宁城’一破,大夏国便可长驱直入,杀入我京都,真是一群不知所谓的庸才。”左相宋安儒呵斥道。
一时朝堂喜悦的气氛别打断,众臣纷纷议论,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认可左相的,毕竟拱手相让‘安夏城’,以后大周在西面就真的守无可守了。
“陛下,‘安夏城’不可丢,一旦失去‘安夏城’的防线,以后大夏国更会得寸进尺。”
“太子以为如何?”周帝抬头望向太子。
“回父皇,儿臣认为左相言之有理,既然可以与大辽和亲,那么大夏国便不足为惧,镇国公已然开拔至‘大宁城’外,那么岂有不战而退的道理,我大周高祖以武立国,我等岂有动不动就割地的道理,那‘安夏城’是长公主亲手打下,当年父皇与长公主东西并进,势如破竹,何等威风,这才不过大周六年,吾等热血未冷。”
“承儿,你是这次出使的主力,你且说说。”周帝再问二皇子。
“回父皇,儿臣以为左相和太子所言确实有道理。但是儿臣也在想另一个问题:假设开战,则国力及兵力肯定受损,胜了则罢,但若败了呢?国力衰退,‘安夏城’甚至‘大宁城’不保,那时候是不是要付出更多?况且真到了那个时候,大辽岂能不来分肉?再则即便胜了,除了消耗国力外,地理位置上我大周也不可能继续挺进草原,无非继续囤兵‘安夏城’。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割让‘安夏城’也不是不可行,回撤的边军可以将‘大宁城’扩大,同样可以镇守边关,怎么可能让‘大宁城’以现有的兵力驻守呢。再说大夏国的友好国书虽说百年不可信,但十年总是能有保障的。”周承夹带私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