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基本利益相当有保障。
胡市风险大,可单就生意层面而言,胡市利润惊人。
胡市赚钱,对胡人和汉人来说都一样,带走各自的货物,回去转手一卖,好几倍的利润,让人眼红得不行
自宁城胡市设立后,幽州就吸引了百余万汉人到各郡定居。
乌桓也因此得到大量中原百姓的物资,他们便舍弃了原来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活,当起了掮客。
先是将汉人的物品卖向鲜卑,又将鲜卑各族的牛羊、毛皮等物品低价收购,转而又高价出售给汉人。
这样一来二去,不仅收益颇丰,还没有了那种刀尖舔血的危险,也吸引了塞外鲜卑逐渐向辽东、辽西、代郡、上谷四郡内移动,与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乌桓杂居,以便与汉朝进行互市。
于是汉安帝永初年间,朝廷允许鲜卑在宁城“通胡市”,进行贸易,还决定护乌桓校尉兼理鲜卑事务,在宁城“筑南北两部质馆”接待鲜卑各部。鲜卑一百二十个部落都遣使“入质”宁城,与乌桓人一样放牧、垦种、互市,归附于汉朝。
本来一切都向汉庭有利的方面发展,但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檀石槐。
在檀石槐的小时候,鲜卑族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发生内乱,各个大中型部落都在相互攻伐,草原上生灵涂炭,不得安宁,牧民们东躲西藏,民不聊生。在鲜卑北方的丁零人、东方的扶余人和高句丽人、西方的西域一百多个小国以及乌孙人、南方的汉人、匈奴人和乌桓人纷纷乘人之危,行痛打落水狗之举。
鲜卑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下,经常被来自四个方向的敌人攻击,特别是最为强大的汉人,汉人们根本不用出兵,只要汉廷下令不允许鲜卑人到汉人的宁城县进行互市,就能使鲜卑人遭受巨大损失,陷入物资
短缺的境地。
特别是汉人比鲜卑人聪明,汉国不用直面鲜卑,而是扶持了在幽州的乌桓和在河套地区的匈奴,来对付鲜卑人。由此,内忧外患的鲜卑人渐渐失掉了对未来的期盼。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身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鲜卑人都希望有一个雄主勇敢地站出来,统一整个鲜卑,壮大鲜卑。
檀石槐于是便应运而生了。他为人稳健、足智多谋,年纪轻轻地,就被推举为他们部落的大人,由此初步有了实力。
檀石槐眼光独到,对鲜卑民众的诉求很清楚,就连一部分上层贵族也十分渴望统一。于是他率领部众登上弹汉山,向鲜卑草原发出呼声,要求其他鲜卑部落前来归附。
鲜卑人喜悦,许多小部落纷纷前来归附,于是檀石槐只在一夜之间便成为鲜卑族中比较强的势力,后来又在多次对内战争中兼并其他部落,余下的部落纷纷请立他为大单于。
檀石槐统一鲜卑之后,又发动多次对外战争,扶余、丁零、西域、高句丽,纷纷被他击败,匈奴和乌桓不敢与之争锋,鲜卑一跃成为塞外第一大族,就连最强大的汉国,他也屡次入侵,劫掠吏民,汉人遭受重创,却对他无可奈何。
后来檀石槐逐渐意识到,汉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身为农耕民族的他们,农业的生产力要比游牧渔猎的鲜卑高。于是檀石槐在入侵汉国时,有意掠夺汉国的读书
人,以及汉人农民和工匠,他们带给了鲜卑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先进灿烂的文化。
开始有一些鲜卑人学汉人种田,鲜卑贵族也有不少人学习汉学,汉国工匠也使鲜卑人的冶炼技术有了长足进步,打造兵器,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过分依赖汉人了。
“近年鲜卑频频劫掠汉地,边郡多对鲜卑采取拒止政策,塞外很少有商人前往,这更激发了鲜卑人的不满,更加疯狂地劫掠百姓,朝廷不得已将边郡百姓迁往塞内,由此汉退胡进,大势所趋,塞外的安全难以保障,宁城胡市也更加繁荣。”
宋果侃侃而谈,显然他花了很多心血来了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