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
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无疑,“生长于汉地”的匈奴贵族与生长于塞外的匈奴酋长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汉朝廷给予南匈奴上层人物十分丰厚的待遇,并允许匈奴贵族子弟前往京师洛阳太学读书,享有与汉族贵族同等的就学机会,这对于培养他们亲汉的感情以及提高汉化水平是相当关键的。
到东汉永平年间,南匈奴在反击北匈奴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北匈奴在东汉与南匈奴的联合攻击下,陷于土崩瓦解的状态。大批北匈奴部众也南迁加入到南匈奴之中,部族势力也趋于强盛。
如永平二年(公元九零年),“是时,南部连克获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
可以说,此时南匈奴部众的数量已毫不逊色于塞外时期匈奴联盟的户口规模。
然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尽管南匈奴日趋强大,但他
们自上而上却没有因此产生回归塞外的愿望,相反,南匈奴内迁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
后来,中原王朝经历了五胡乱华,此时的南匈奴称得上最后的辉煌,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南匈奴也彻底融入到汉民族之中,与此同时,有关匈奴的历史也彻底宣告结束。
顺便一提,众所周知,北匈奴共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以和亲为由,归顺了大汉王朝,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的北匈奴,渐渐向西发展,途径欧洲,到达哈萨克斯坦附近,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匈奴很有可能成为了欧洲人的先祖。
不过这时的匈奴还是比较强盛的,虽依附汉朝,却时有反叛发生。
如永元六年,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与度辽将军朱徽上书奏南匈奴单于安国欲谋反,安国夜闻汉军至,大惊,弃帐而去。后安国为部下所杀,匈奴内乱,新降胡遂相惊动,十五部二十余万人皆反叛,立新单于,欲度漠北,为东汉大军败,前后凡斩万七千余级。
说到南匈奴就不得不提到使匈奴中郎。
建武二十六年冬,南匈奴与北匈奴交战不利。光武帝下诏将南单于从云中郡徙至西河郡美稷县,并设置使匈奴中郎将府,带领营兵护卫并监视南单于。
使匈奴中郎将正式确立,从此,它不仅有自己固定的驻地,且开府,置从事,因而它与西域都护、护羌校尉等一样,是东汉
设在边塞地区的一个重要机构。它一方面保护南匈奴不受北匈奴的侵袭,另一方面则是监视和防备南匈奴各部内讧。
使匈奴中郎将可以说是并州最重要的军队,手下约有骑兵两千人,驰刑士五百人,总数两千五百人。
总之,并州九郡有五郡是安置南匈奴的部众所在,又有使匈奴中郎将监视,吴咏想要在这里屯田募兵,可谓是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