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都是一只脚踏进棺材的老人,大将军何必拿他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李泰仁急忙接下话茬,道:“杨将军说得没错!既然,圣上派我们来征讨吐蕃,就是要抛开生死奋勇杀敌,不能因为害怕,就畏首畏尾,难道等着敌人送上门来吗?”
见他们一唱一和说得起劲,天策大将军转而向袁一问道:“袁将军,你怎么看?”
这两年来,袁一作为军队统领,不断在权衡利弊和选择时机,面对如今的分歧,不管选择向左,还是向右,都只是遭来仇恨。
所以,面对大将军的站队之请,他回答道:“末将没有与笃鲁交过手,他到底有多少斤两,不敢妄下判断。至于,吐蕃应战到底拿出了多少势力,没有人知道。在当下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末将实在难以判断该进还是该守。既然,大将军受命作为征战统帅,末将相信大将军能做出正确部署。”
大将军听了,这番说了等于没说的圆滑之言,只能暗在心中叫苦。
他知道李,杨俩人底细,不好回绝他们这番看似英勇的请缨,无奈之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李,杨率军进入吐蕃趁胜追击时,恰好遇见笃鲁亲率三十万援军赶来。
李,杨二人明知敌众我寡,却无法脱身,只好,边硬着头皮与笃鲁交锋,边派人向大将军请求增援。
收到求援的大将军,先不是急着派兵援助,而是向带来消息的士兵,了解唐军的伤亡情况,敌军的兵力,笃鲁的作战部署。
待士兵将所有情况说完,大将军便以一句“他们还能应付,现在派军还不是时候”就打发报信的士兵走了。
最后,当李,杨二人第四次送来增援请求时,大将军照例问过前方的情况,见唐军虽然伤亡过半,可敌军也损失了不少人马。
大将军猜测,吐蕃与唐军曾交过手,笃鲁应该清楚,唐军兵力最少在七十万之上。
可面临这种情况,笃鲁既没有增加兵力,也没退守诱敌深入。
而是,选择这样硬碰硬的正面交锋,说明,吐蕃国内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而笃鲁的能耐,也在讹传讹中被夸大了。
经过这番思量,大将军捻须,露出胸有成竹的微笑,向身边的卫兵道:“传令全军,拔营起程,增援前方军队!”
这时,袁一也在大将军帐中,听到号令,便起身道:“末将,这就去打点起程事宜,先行告退!”
大将军摆摆手道:“不急!我的人马足够应付笃鲁了,你就带着那些突厥兵安心驻扎在这儿,若有需要,你再来也不迟!”
“是,末将领命!”袁一心里清楚,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将军的五十万人马一到,收拾笃鲁轻而易举的事。
等到笃鲁一败,两国之战的胜利,毫无悬念的落入了大唐手中,而大将军顺理成章地独揽,这份足以流芳百世的功劳。
即便知道大将军的私心,可他并不在意,一则他不是贪功之人,二则他觉得大唐能制胜吐蕃,比什么都重要。
大将军与李,杨二人汇合后,不但成功偷袭了笃鲁的军营,而且用计烧了他紧急调配来粮草。
甚至,在一次对阵时,神情萎靡的笃鲁,当听到唐军的战鼓擂响,他吓得如惊弓之鸟般从马上坠下。
之后,交战刚开始,听到笃鲁下令撤军,吐蕃兵慌忙四散逃窜,见此,大将军暗喜,指挥将官率军从各路追击敌军。
当大将军以为胜利在望时,却在一处峡谷遭受到了笃鲁的埋伏。
不但,他带去的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就连他的项上人头,也被笃鲁斩于刀下。
不仅大将军这一路军队受到埋伏,其他追击的几路唐军,同样被笃鲁故意分散引到水岸,沙丘,峡谷等险地进行伏杀。
不过,短短几日,六十万唐军与盟军就被笃鲁杀了十万,擒了二十万,其他暂且保住性命的士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