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
在多个领域,咱们国家的医疗器械与药物,与人家都是有着技术代差的。
只相差十年的,算是好的。
有些方面,技术至少落后三十年以上。说多了都是泪,从一穷二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只能说,让我们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小,最终反超对方还是有希望的。
不过需要时间。
最后一点,内镜手术在国内难以快速发展,遍地开花,也与恶劣的医疗环境有关系。
医患关系太过紧张,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一般都会求稳。
很少有人敢去冒险。
即便医生愿意冒风险,而且技术上也有一定把握,还需要征求家属的同意。如果是创新的技术,还需要院领导批准。程序相当复杂,很多困难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另外,比如达芬奇机器人的出现,也让很多年轻医生不愿意再去刻苦练习手术的基础技能。
辛苦练上二三十年,终于有点水平了。
天知道那时候是不是早已经是机器人手术的天下?
与人相比,机器人在手术领域存在很多优点。
目前要不是开机费用昂贵,恐怕早就普遍应用了。
“周医生提出的腹腔镜手术方案,我同样持支持态度。”
胸外科的勾穷主任同样发声支持周灿的治疗方案。
两位专家都支持他的方案,这事多半有戏。
周灿不由心头暗喜。
“虽说手术方案具备一定可行性,但是患者目前的状况十分糟糕,恐怕很难承受住胸腹腔与颅腔手术。即便内镜手术的创伤小,对于这位患者而言,仍然很难承受。”
麻醉科的明馨主任,一句话就把周灿的手术方案给否决了。
医生给出的手术方案,过不了麻醉医生这一关,那就只能胎死腹中。
“患者目前最危险的就是颅内出血,这已经造成了颅内压过高,并且因为出血对大脑的血供也受到了影响。这应该是患者昏迷不醒的主因。不做手术,患者恐怕很难撑过今晚。甚至可能连六个小时都撑不过去。”
周灿说的这些,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根据他的诊疗经验以及卢副主任的实际情况,给出的综合判断。
“我同意周医生的观点,患者昏迷不醒,确实是颅内出血造成的。即便给予各种生命支持,他仍然很难撑过六小时,自行止血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脑外的吴庸明主任,这话怎么听都有点胳膊肘儿向外拐的味道。
只不过医学上的讨论,不分阵营,只认真理。
周灿说得在理,他自然要支持。
“就算是这个理,患者下不了手术台,做手术又有什么意义?提前结束患者的生命吗?”
明馨主任的言辞极为犀利。
“自然不是。我认为可以先做腹腔手术,把破裂的脾脏与有可能损伤的胰腺先处理好。如果左肾的损伤很大,同样一并处理。胰腺若是发生问题,会对身体造成重大隐患和干扰。而且这个病程发生时间越久,可逆性越差。先做腹腔镜手术,可以让患者的血压、呼吸等多项体征稳定在手术标准线以上。到时候再做颅腔内镜手术,风险能够极大的降低……”
周灿侃侃而谈,来之前,显然早就在脑子里面想好了手术预桉。
听完他的表述,明馨主任陷入了深思。
勾穷、吴庸明、项非三人则是对周灿投去惊艳与赞赏的复杂目光。
这小子简直就是一个手术天才。
不先把最危险的颅内出血与积液处理好,却先做不会立刻危及生命的腹腔镜手术。这种手术思路,没有很深的定力,没有纵览全局的高站位,很难想得出来。
至少在座的各位,就没有往这方面想。
他们要么想着先做颅内手术,要么想着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