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铜锣锅盖四周冒出的热气滋滋作响,岳母说,听声音差不多熟了,快打开看看,千万别煮糊了!还问我敢不敢打开盖子?
不就是一锣锅盖吗?又不是有气压的高压锅盖,我用小刀把盖沿边撬开一口子,然后快速地把盖拿下,热气腾腾的一锣锅粽子熟了!(特别介绍一下,锣锅不是罗锅,是边疆少数民族一种特色的煮饭器皿,有铝质的、铜质的,外形像罗汉的肚子,所以称之为锣锅,锅边有对称的双耳,耳上穿一半环状把,便于挂、或拎。是野外或家里做饭最常见的器皿。长期使用的锣锅外表通常糊着又黑又厚的锅烟,锅烟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烧出来的饭菜味美可口。做饭时先将米或肉、菜之类的食材洗好后放里面,然后直接架在火上烧。)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棕子无非就是用棕叶包的白糯米饭团吗?这有什么好吃的,我根本就不喜欢吃,不过,今天是我第一次包棕子,而且包的是滇西人喜欢吃的紫米粽子,我真还没吃过,尝一个先,哎呀,一口咬下去,味道和我小时候的完全不一样,不但有棕叶的香味,还有火腿的咸味、红枣的甜、核桃瓜子的香,真好吃!我一口气吃了三个!
亲戚踏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品尝粽子,香喷喷的粽子一个吃下去不过瘾,不解馋,两个三个也不在话下,到正二八经吃饭时,大家都已经撑得吃不下饭!我们干脆拆席聊天,我趁大家高兴,开门见山就把事说了,岳父听我说完,马上站起来走开,我想坏了,又惹他不高兴了,正想怎样挽回这个局面时,他又来了,从里间拿出一本破破烂烂、页脚边都翻毛了的厚书,然后坐下,我看了看,原来是一本叫《万事不求人》的老黄历,他翻了翻书说:“我看你这么坚持,你父亲知道吗?”
“知道,啊,不知道,还没告诉他呢”。我紧张得前言不搭后语。
“那你明天打个电话或写封信征求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
“不用征求了,他年纪大了,说了也没有用。”
“不管怎么说,他是你爹,你得告诉他吧。”
“好的,我照您说的办。”
“我们选个吉日,去我们老家把事办了,给倩倩爷爷奶奶高兴高兴。”
“小林,你可赚大了,一分钱不花,就把我家倩倩娶了。”小姑打趣地说。
……
小姑说得太对了,我结婚真没花一分钱,婚礼就在倩倩老家办,婚后就居住在丈母娘家,一直到我有了儿子,买了商品房才搬出去住。
……
并不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可惜病魔早早把故事结局打开,从此,故事不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