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恩大于生恩,抚养孩子的人比生下孩子的人对孩子的恩更重,这在后来被宗法制吸收:侍妾不能自己抚养孩子,庶孽要养在嫡母/父膝下,庶孽长大后要先孝敬嫡母/父,然后才是自己的生父/母,若是将后者摆在前者前面那就是不孝。
当然,也有人钻漏洞,不想抚养庶孽,但自己无法生育,或是自己生育的孩子死了,便收养不相干之人的孩子,因为存在事实上的养恩,被养大的孩子同样需要孝顺养父或养母,并且在养父母没有亲生子嗣的前提下可以继承养父母的财产。
孝在人族的道德伦理中能排第一,一个人若是背上了不孝的名声,人生轻则毁一半,重则毁全部。没办法,不孝的成本太低的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孝,那太打击人们对生育的积极性,毕竟生只白眼狼辛辛苦苦拉拔大,却在自己老了以后不管自己,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生。
当然,随着发展,男性贵族非嫡出的合法子嗣越来越多,庶孽便不再全都养在嫡母膝下,但不管是否养在嫡母膝下,来日孝顺父母,母都只能是嫡母。
正确意义上,除非养恩大于生恩,但有常规情况自然也有非常规情况。即,父母一方抚养你,另一方虽然没有花多少时间在你身上,但你的衣食用度与成长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大部分是另一方给的,那么这一方也是养了你的,生恩加养恩,自然恩重如山。
据说这是维护青帝颜面而定的规则,因为青帝真的没怎么养过自己的孩子,她给了孩子王子的物质条件,甚至孩子成年后能够分封为一国之君也是因为他是青帝的孩子,他若不是青帝的孩子,想裂土分封,去战场拼命吧,只要立下足够的功劳且不死在战场上。但青帝没有给予陪伴,可若因此就说青帝不如羲和独孤,那也不公平。
不过冀州毫无疑问将这条规则给玩出了花,不承认女人养家,只能男人在外养家,将女人和孩子一起养起来,如此一来,哪怕孩子在成年前都是女人在照顾,但孩子的第一孝顺对像是父亲。逻辑上也没毛病,女人与孩子的衣食用度全是靠男人赚钱,将父亲摆在母亲前面是应该的。
但现实若这么简单那就好了。
大部分贵族女子自带丰厚的嫁妆,男人养不养,她们都不愁吃穿,甚至在孩子的教育上,出身高的正妻能自己给予更多资源,这也使得嫡嗣成材率比庶孽高。
至于底层,赚钱养家都是全家一起,有赚得多与少之别,但没有偷懒不干活的,物质条件也不允许氓隶家庭养一个闲人。但只有男性的收入是养家之用,女人赚的钱是补贴家用,家庭里只要有男人存在,那么女人的养恩就处于被漠视的状态。至于原因,也不难猜,在冀州只授田给男人,浮财终有花完的一天,唯有土地才是长久。
值得一提的是,冀州激烈到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也是因为唯有土地长久的价值观。
望舒的思绪有些纷乱,想起了不少自己跟着青婧学习时接受的教导:熙熙攘攘皆为利,美与丑,善与恶,所有的所有,背后的内核都是利。
虽然内核都是利,但智慧生物是群居生物,因而对集体有利被视为好的,对个人有利却于集体有害被视为坏的。
文明换个角度来解读,不过是智慧生物在探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之道,摸对了方向,你好我好大家好,摸错了方向,大家一块下地狱。
青婧看待社会与文明的思维永远都是冰冷不讨喜的,但现实总是一次次证明她是对的。
望舒收拾好纷乱的思绪时宾客已经念完了那读书少的祭文,望舒看向画棠,想看看画棠听了这么一番引经据典的祭文是什么表情,却发现画棠完全没分给宾客精力,伤心不能自己。
再看海若,因为画棠全身心都在难过,无心招待宾客,因而这些事都是海若在做,估计也没精力分析别人的祭文用典是否准确,也不排除有精力,他也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