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还露着头,其他人都被泥沼拽着不断往下沉,消失的悄无声息。
白日里毫无所获。
这日夜里,辗转反侧了半夜,掀开被子,披着衣服去桌上点燃烛台。
她找来纸和笔,坐在桌前,握着笔在白纸上画了个圆圈,代表驻点。
京中驻点在国师府,而国师府在皇宫。
皇宫安保为古代区之最,此时国师府必然戒备森严,要想进入皇宫,然后进入国师府,她就是插翅也没有什么用。
她又在另外白色空白部分画了第二个圈,代表备用驻点。
至于备用驻点,在哪重要么?
余初用笔在两个圈上来回划了十几条线。
没想到,一来京都,她就把之前在云锦的套路拿了出来,找线索→找活人→找备用驻点→营救或者传递消息。
这个思维误区在于,她想得好,却没有这个能力。
自己除了记忆力好点,战斗力不行、指挥不行、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是顶尖,而且离开古代区已经有三年,经验值也说不好。
没有能力追求真相,没有能力去探驻点,甚至连保全自己的能力,可能也做不到。
之前在长平和云锦,她是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
而现在——
余初豁然开朗,握着笔在纸上写了个谭字,然后再谭字四周画了栅栏的标志。
更适合的人不在这里么。
有战斗力,有指挥力,有自己的人脉体系,一直身处于古代,对事情来龙去脉了若指掌,又是驻京负责人……
只要救了谭宪,剩下的,是找出真凶也好,和现代区联系合作救人也好,就是他的事情了。
第四十二章
京都位于北地, 气候干燥。
春日后难得下一场雨, 外出劳作的人也趁机在家休息, 有闲不住的汉子和妇人,搬着小板凳,在门口的屋檐下跟别人摆起了棋局,或者摆起了龙门阵(闲聊)。
牛大妈就是其中一个。
她膀大腰圆, 身体好力气足,在外能顶一个男人, 在家干活利索, 家里家外收拾的井井有条, 人人称道。
唯一让她操心的, 就是大儿子都二十好几了, 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姑娘。
无他, 他儿子眼光太高了。
说不看外貌,能谈得来就行, 这要求乍看起来没什么, 可是儿子在衙门里当差,每日所见所闻都是当官老爷们的断案处事, 还时不时被师爷拉去听什么授课。
久而久之, 就学了一肚子的理。
就连典当铺里上过三年学堂的庆小哥,跟老大都不一定能聊到一块去, 寻常人家的姑娘,哪里有上学的条件。
老大的性格,十头牛拉不回, 现在又是吃皇粮的,在家说一不二,硬看了几个都闹得不欢而散。
现在她也不敢强逼了,只能得空跟街坊邻居聊聊,看看有没有适合的,比如落魄秀才家的姑娘,大户人家放出来的丫鬟,哪怕是合适的寡妇也行。
她正和徐大姐聊着家常,巷子口,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天理昭昭,疏而不漏,赏罚邢责,皆是天恩。换张嘞——”
徐大姐放下针线篓,有些迟疑的看着对面的牛大姐:“衙门换告示了,也不知道又多了几户,去看看?”
牛大姐将鞋底将鞋底一卷,塞进了怀里:“去看看。”
巷子两边,无论是聊天的,纳鞋的,补衣服的,摘菜的……都不约而同的将东西收了起来,关上自家门,带着雨伞朝着巷子口汇集过去。
虽然是平头老百姓,但是他们生活在天子脚下。
巷子里有大半人家都是靠着达官贵人讨生活,平日里就有关注告示的习惯。
往日还不觉得什么,今岁涉事的大户人家似乎有些多,前几日还定的翻修杂活,转头来说不用了,说东家已经下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