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之美, 在于千变万化, 妙理无穷,一个性格古板懦弱之人, 是不可能写得好一笔行书的, 如今褚向的文字,正因为写就匆忙,没有像往常那样保持着每一笔画的平直与匀净, 而是偃仰起伏,轻重缓急,极尽变化之能事。
若不是署了名, 他又亲自监考,谁能想得到这是褚向的字?
直到这个时候,贺革才想了起来,褚家本来便以善书而著称,家中无论老幼妇孺,还未提箸,便先提笔。
褚向擅几种类型的书法,一点也不奇怪。
再望去,这一篇《论战》文字犀利,气质刚毅,配上这变化多端又苍劲有力的行书,让人一望,便觉得有一股森森的求战之意迎面而来。
“……胡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他是不是小瞧了自己的这位弟子?
若是他印象里的褚向,这一篇“论战”应该写的是如何“止战”,而不是“求战”。
如何使天下“停止纷争”才更适合这个“老实人”的性格。
更何况谢举是朝中的主和派,今日谢举是主考官,写这么一篇东西,是很难取巧的。
“馆主?”
一旁的学官见贺革捧着一张文卷不动,善意地提醒了下。
贺革回过神来,将手中的卷子递与谢举。
策论虽写的精彩,文字也颇为漂亮,但贺革却对这篇策论并没有报什么希望。
从马文才,到莫名起了变化的褚向,都让这位馆主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怀疑自己是不是对自己的学生关心太过不够,竟没有发现他们的思想里还有这么危险的东西。
卷子刚被递上,谢举就眼前一亮。
马文才那篇策论格局开阔立意高深,无奈他的字却并不出彩,但也正因为字不出彩,更让人将所有的心神放在了他的文章上。
褚向的策卷,还未见其文先望其字,颇有先声夺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