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武侠修真>太岁圣君> 第二十九章熙宁变法,拗相公难挽宋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熙宁变法,拗相公难挽宋颓!(1 / 2)

熙宁初年,王安石在各方反对的情况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力推变法,先后推行诸多新政,上有神宗皇帝全力撑持,下有无数同僚为之共同努力,倒也有几分大气象。

熙宁三年,王安石对西夏用兵,一战收复河湟,变法之功在朝堂暂时无人敢撄其锋芒。

若变法就此不了了之,王安石必将是大宋乃至后人称颂的圣贤。

可惜拗相公历经州县,知一朝之气象有了几分暮色,若不能改之,大宋国祚恐难有百载之数也。

他亦知变法之残酷惨烈,自古推行变法者,无一有善终者,无一不是身后骂名滚滚来!

然他决意变法,所图者何也?

或许有酬君王封茅拜相之恩,不愿国祚早亡乎?

亦是为了煌煌史册留下王安石变法的鸿爪雪泥?

抑或是不忍士绅集团肆无忌惮的压榨国人,给天下苍生一个喘息的机会?

彼时大宋之顽疾,朝中衮衮诸公当真不知乎?

老奸巨猾如司马光,笼络一大批朝臣,阴结太后,勾连地方,乃是反对变法的中坚!

他们难道不知地方乱象么?

自然是知道的,可他们更加知道,地方道路的乱象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利益面前,儒家德行,君王厚恩便没那么重要了。

何况他们掌握舆论,只要让新法成害民之法,王安石滚出朝廷,对错便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亿兆百姓大多愚昧无知,朝廷和文人才是天下人所仰望的存在!

至于天下苍生,他们做好顺民,按时缴纳赋税,应付徭役便是大大的盛世也!

年关将近的汴京,更显无边的繁华,皇城,内城,外城,城郊都在向世人彰显大宋的勃勃生机。

日间行人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夜里火树银花,灯红酒绿。

宋之富庶,冠绝汉唐!

仓廪足而知荣辱,故宋之一朝,文墨浸染朝野内外,平民百姓。

文人墨客予后来者留下了极端璀璨的诗词歌赋,而民间亦有凡水井处皆传柳词的文化氛围!

(本章未完,请翻页)

王安石传世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尽东京汴河两岸浓郁的年味,哪怕时光流转,千年后的门悬桃符变成了春联,荆公之诗词还经常被后人吟哦!

所谓大宋风华,岂是一幅清明上河图便能绘尽?哪怕有后来的靖康之耻,也只是瑕不掩瑜。

有宋一朝,国虽弱,却也是四夷时常入朝,何也?

大宋富庶,穷苦边民如西夏,大辽,大理,高丽,日本诸国,除了武力犯边之外,榷场,商旅往来更是络绎不绝,无外乎沾沾大宋的财气,占占大宋的便宜!

有一个巨富的邻居,俯低做小也好,恃强凌弱也罢,不过是利益驱动罢了!

一人如是,一家一族如是,一国亦如是也。

惜立国百余年,大宋承平太久,乱象渐显,前朝之弊次第出现。朝廷三冗严重,地方土地兼并如火如荼,所幸百业兴旺,失地百姓还有一口饭吃,国本还算稳困。

而大宋士大夫阶层翘看到问题严重,却无动于衷,非不愿,实不能也!

而拗相公着手改变和减缓大宋亡国之征兆,后人谓之王安石变法!

其行可敬,其志可嘉,其人不能留也!

毁其变法根基,污其一世名望,此等妄人,天下读书人羞与之为伍哉!

熙宁七年,新法倍受朝野攻讦,已是难以维继。

青苗法阻了士绅集团兼并田产的路,又因王安石所托非人,利民之法成了害民恶政,士绅集团因势利导,又狠狠掠夺了一波民间财富,而恶名让王安石背了,可谓一举两得也。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皆流于表面,无法达到王安石拟法的初心,阻挠虽大,但人浮于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