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武侠修真>太岁圣君> 第二十一章 临安御街,回顾历史叹己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 临安御街,回顾历史叹己身。(1 / 2)

杨广收回关于大玄天立国前后的思绪,把心神和目光再次投注到车水马龙的南宋都城-临安。他行走在临安最人潮汹涌的地方,这里处于皇城南边,时人称御街南段。

这里署衙林立,各种高端商肆鳞次栉比,又有书市和瓦子吸引各方风流才子,故这一片区域便是临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虽然钱塘湖天下闻名,佛寺遍布,风景甲临安,有无数文人墨客书写传世诗词以纪念。

但在南宋一朝,却是御街南段为临安绝对的中心,也是天下文人富商趋之若鹜的圣地。

杨广也在夕阳将要落山之时到达这片区域,他脚步闲适,目光所及之处,一些身穿绫罗绸缎人在各处商肆里进出,也有士子文人在街市上和一些人高谈阔论,他也看到一些商肆的窗户隐隐有烛影摇动。

这种繁华是他在千禧年之后看到最具有活力,最欣欣向荣的一片街区。

这里没有后世民国时候国人失去信仰,纸醉金迷的浮华。也没有明朝一小撮人汲取天下养分,成就掌权者需要的的盛世。

这个时代,科举大兴,国人都有向上奋发的通道,又没有国家颁布抑制商贸的政策,于是百姓大多手中有钱,进一步促成了商事的繁荣。

可惜没有武力护持的国泰民安终究是风中烛火,狂风暴雨终摧折也。

而后人给南宋最苛刻的定论就是偏安一隅。

这临安的繁华和淮河以北广大沦陷区相比较,更是莫大的讽刺。

不管南宋疆域内百姓如何国泰民安,经济何等繁荣,文化事业何等璀璨,科技发展对后世造成了多少正向的影响,但与三分之二之区域拱手让与异族相比,都不过是粉饰太平。

自始皇帝建立大秦起,到安象城终结后来者所说的封建社会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为止,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和特质。

汉人据有自西至昆仑山系,东至大海,北至幽燕,南至南海的膏腴之地。

秦朝疆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

(本章未完,请翻页)

据岭南、北达阴山,为后来历世王朝的疆域大致范围,做了样板。

两汉隋唐如此,明清两朝亦如此,其疆域虽有增减,但大差不差。

而两晋两宋都是文人当国,虽文化璀璨冠绝一时,都给后来者造成极深远的负面影响。

两晋之后南北朝并立不但分裂国土,又有五胡乱华,汉家气运几近断绝。

而两宋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窃据神器百年,汉人沦为两脚羊,全无社会地位,而汉家血勇和高傲也被打落尘埃。

所以文人当国,只会祸国殃民,哪怕一时繁华,也掩盖不了无穷后患。

没有武力护持,再丰饶的国朝,于侵略者来说,不过是一盘没有毒药的美食,可以放心的享用。

五胡乱华,蒙元入主,瀛洲入寇,乃神州三次大劫,虽侥幸没有成为历史尘埃,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足为后来者诫也。

尽管神州世人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

但治史者或许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他们早就没有了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的气节。

就连太史公治史都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遑论后来唐太宗查阅起居注,史书越来越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同一个史实,论述却偏向当朝执政者,与后世记者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管后人如何抹黑于他,对他来说,虽然有些微不快,但也犯不上太过在意。

毕竟前隋已成旧事,自己已然跳出棋局,对于低位格凡人的狺狺狂吠他自然不会在意。

大唐武德九年飞升之后,这个小千世界与他的羁绊已然斩断,所有荣耀毁谤跟他再无干系,虽然隋亡之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