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府食堂吃了午饭,杨英便打车回到学校。
四个月的呕心沥血,当时也仅仅只是不想让父母失望,结果生出许多的波澜。
学校表彰,媒体报道,评选优秀青年。
这可真是纷纷扰扰的两个月,然而再大的波澜都会归于平静,杨英见义勇为和幡然悔悟苦读,继而获得优异成绩的影响,至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此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四年大学生涯将会波澜不惊,再无锋芒展现。等到毕业后,或者考研继续读书,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事业单位,以所学影响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当然这都是后话,人生的精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回到学校已经是下午两点半,在宿舍换了衣服,拿起摆在床头的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他自从车祸之后发现自己能很容易的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的效率比以前高了许多。
这对杨英来说是好事,他不想再走以前的老路,只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拿到学分。如果可以的话他准备再修一个专业,毕业时拿到双学位。
四点左右,他的学习状态被刘老师打断,因为自己早上的行为,需要向校领导做个交代。
毕竟这事可大可小,就看自己的态度和学校的态度了。
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办公室。
校党委书记,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学校教务处处长已经等候多时。
杨英向着众人微微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齐文远向刘老师说道:“老刘,麻烦你了,要不你先忙你的事情去吧!”
刘老师连忙说道:“好的齐院长,那我先走了!”
等到刘老师关上门离开,齐院长向着杨英说道:“我先介绍这两位领导,校党委书记吴书记,教务处常处长。”
杨英恭敬的向两位校领导打招呼:“吴书记好,常处长好!”
常处长面容古拙,神色严肃,他开口说道:“杨英同学,我们找你来,就是了解一下你的意识形态,你的发言省政府唐秘书长给我们学校拷贝了一份,说的很好,说出了我们陇省的老大难问题。这一点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单单是省领导在考虑,我们金大也一直在思考。”
吴书记点头说道:“老常说的不错,可是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你提交的发言稿不是这段内容?是怕我们讳疾忌医,还是不相信省领导不允许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齐院长笑着解围道:“吴书记,可能是小杨对我们这些‘大人物’不了解,担心我们听不得逆耳忠言,就来了这一出吧!杨英同学,你要你记住,在其位谋其政这句话,你理解的有些片面了。若是一县之才,当有容纳一县的气度,若是一州之才,当有容纳千里生灵的肚量,若是国之栋梁,当有胸怀天下的胸襟。否则便是才不配位,就算是天大的造化也无法成为此人的功业!”
吴书记手指轻点齐文远:“老齐!你啊你啊!我还没有说什么重话,你就开始偏袒你这学生了。不过老齐说的不错。古往今来,身居高位者,一是博览群书,二是养气养望。读书使人明理,养气养望则是陶冶情操,练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稳气度。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也能在各种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杨英向着吴书记鞠躬行礼:“谢谢吴书记教诲,我以后自当博览群书,增强自己的底蕴。”
常处长摇头说道:“你们两就惯着他吧!本来大家商量好了先吓他一下,而后提点一番,也算是对这块璞玉的打磨。你们这么一弄,就不怕揠苗助长?”
吴书记笑着说道:“我们金大虽然声名不显,底蕴还是有的,既然杨英做了毛遂的囊中之锥,第一个露出锋芒,适当给与一些照顾也是应有之义。日后他若泯然众人,也怪不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