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翰林虽然生气,也不好真的把人轰走。家里儿子都在外头,宋翰林就让孙子去招待他,只说他找错人家了。
当天在家的恰好就是三房幺子,宋珏。
宋珏他爹是家中幺子,最得宋翰林喜爱的。宋珏是幺子的幺子,全家人的眼珠子。加上年纪小,也不怎么懂事,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宋翰林私下怎么说,他就怎么传达了。
也幸亏楚承昭人前惯是温文尔雅的,那件事之后就没有了后文,也没说两家结下什么梁子。
这在宋家人看来不过是一桩小事。楚承昭再得脸,那也是侍卫。自古文官和武将就是泾渭分明,宋家人觉得就算楚承昭恼了,想给宋家使绊子也没什么路数。可谁成想,峰回路转,楚承昭居然是当年隆让太子的遗子。一道圣旨,就让他从侯府庶子,摇身一变成了皇孙。
宋翰林这时候是真的急了,听到消息后就卧病在床了。
当家太太钱氏这时候站出来拍了板。这舌头和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呢,这亲戚之间起龃龉也更是平常。只要后头勤走动,将关系弥补了,前头的事就让时间慢慢冲淡吧。
当然了,有必要的话还要推出一个替罪羔羊。
当时出面的是三房的宋珏,这苦差事自然是落到了三房头上。
所以乔迁宴那天,钱氏和王氏都带着小辈出面了,特地没让三媳妇孙氏去。
后头看着宋瑶在乔迁宴那天对她们也算礼遇,钱氏猜着她应该还是顾念一些亲缘的,这才隔了几天又下了帖子。这回是特地带了孙氏来,让她来给宋瑶赔罪致歉的。
宋瑶到了这会儿还不知道楚承昭去过宋府的事,听得云里雾里的,只觉得‘这都什么跟什么啊,牛头不对马嘴的’。
不过她也知道自己应酬、打机锋方面有欠缺,便只是恰到好处地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并不多言语。
钱氏看她没再追问下去,不由松了口气。看来她判断的没错,宋瑶现在虽然是生了一双儿女的皇孙侧妃,身份高,风光无限。可谁知道往后呢?皇帝宠爱楚承昭这孙子,肯定还会给他指一个身份高的正妃,往后可能还会宠幸别的女人。宋瑶没了父母,不指望他们这外祖家还能指望谁呢?
其后钱氏又说起旁的,多数都是说当年宋瑶的母亲还未嫁人时候的事,就希望宋瑶听了能高兴些,同她们亲近些。
可她这希望就落空了。
宋瑶穿过来的时候,原身的母亲已经没了,她只在记忆里知道了她,和她也并无多少感情。因此她也只是静静地听,并不怎么发问,时不时笑一下,表示自己在听而已。
说了会儿话,宋瑶留了她们吃饭,下午晌的时候就把她们送走了。
送走了客人,宋瑶就懒病发作,卸了钗环,换了衣裳,歪在炕上,让轻音和飞歌立刻把两个孩子抱过来。
大半天没见到孩子,可给她想坏了。
…………
宋家一行人坐上了会府的马车,显然她们的心情并不怎么美好。
一行六人,也没有分马车,就坐一辆黑漆齐头平顶的马车回去。这已经是他们府里最大最好的马车了。
宋翰林虽然在翰林院待了半辈子,但这半辈子都没得到重用。翰林院清苦,根本没有任何油水可言,几十年也不过靠着一点微薄俸禄养活一家子。
后头他三个儿子虽然长成了,但读书上头也没什么天分,最大的儿子如今也不过是个秀才,更别提什么进项了。依旧是靠着宋翰林俸禄和后头置办的一点田产收租子过活而已。
宋家人过得清苦,前头看宋瑶招待宾客,那穿戴那做派,叫钱氏几个看了都艳羡不已。
三个女孩就更别说了,她们长这么大都没参加过这种大型宴会,回去后念叨了好几天。
这天回去的路上,孙氏所出的宋珊就羡慕道:“上回去吃宴,回去和母亲说了我的见闻。母亲还说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