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宽大哥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他家虽然是集体户口,可还是向厂里申请领取口粮。说几个孩子都上学了,吃
饭时间赶不到一块儿,得给孩子们做饭吃。
这时候,后勤上还算好说话,就批准了。
徐甜甜听说后,暗暗松了口气。
心说,等以后粮食一紧张,后勤处是绝不会开这个口子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章家爹来信说,镇子上也搞起了大食堂。
除了个别有粮本的城镇居民,大部分乡民都入了公社食堂,吃起了大伙。
村子里,也搞起了大队食堂。
家家户户都不留口粮了,全部入了公。到了饭点上,大喇叭一吆喝就端着碗去
吃饭了。
一开始,村民们也觉得稀罕。
大伙儿聚在一起吃着,十分热闹。
况且,吃的都是一样的,顿顿都有白面馒头,生活真是大为改观。
嘴里都念叨着,共产主义就是好啊。
在这股风潮之下,徐永泰那边却反了过来。
以前,他是吃大伙的,现在却不敢再吃了。他跟书店里说,翠翠娘回来了,家
里有人做饭吃了。其实,翠翠娘又回省城照顾闺女去了。
这不过是他的托词而已。
来省城进货时,他跟闺女说,地方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浪费现象。
城里还好,虽然搞起了食堂,可有口粮限额。
可乡里就不同了。
入了公社之后,各村各户都是欢欣鼓舞,奔着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而去的。
无论是公社还是大队,都是大手大脚的,把勤简节约抛到了脑后。
有些上了年纪的农户,觉得这么个吃法不妥。
可哪敢开口?
任谁都不想戴上“落后分子”的大帽子吧?
可这么吃下去,又能吃多久呢?
志和结婚之后,就不再吃食堂了。
那个江红英本想省事,继续吃大伙。可志和说,“咱还是把口粮领回家吧?”江
红英就问,“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做饭?”
见志和一再坚持,说他学着做,才勉强答应下来。
具体原因,他不好明说。
姐姐早就提醒过了,说如果现在不领,以后怕是想领都领不回来了。
到时候,饿肚子可是免不了的。
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外界一片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