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身为儿女,不得忤逆父亲,她从军乃是受其逼迫,况且从军后也是屡立功勋,因为,李适之给了个流放的判罚。
身为刑部尚书的李适之,并未见过王世川,也因此同这位将军没什么牵扯过往,上奏的案情中自然不加私心,旁人也说不出来什么。
张九龄的观点也同李适之仿佛,而李林甫,却是在孟昭头上扣了一个“欺君之罪”,更是将王世川扯了进来,指责他“治军不严”,竟然连麾下将士身份都没有弄清楚,若是混进个敌营的奸细进来,可要怎么办?
于此同时,盖嘉运从北庭又递了一份奏折,说此事不能轻轻放过。
边境守军何其重要,若是守城,城中但凡出现一个细作,城池便有可能从里面被攻陷。
若是在外,细作将战略布防透露给敌军,大军必然也会一败涂地。
从军之人的身份不可混淆,若是陛下轻轻放过,今后效仿之人定然层出不穷,陛下到时又当如何?
盖嘉运本来已是忘记这件事,却在之后听闻朝廷真来人拿了告密信上的说的孟江入京,又着人打探一番,果然属实,立即写了折子命人送上长安。
如此好的机会,他又怎么会错过呢?
可是折子中一口一个细作,却是多少夸张了,但若是不夸张着些,又怎么让陛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呢?
便是应当杀鸡儆猴,看谁还敢犯此类事!
自然,还有一封是王世川自己的。
辩白倒是没有辩白,头一句还是请罪,承认了自己治军不严,导致麾下出了这么一个“花木兰”,他心中很是惭愧不安,又说无论如何惩处自己,自己都受着。
最后还是忍不住为孟昭求了个情,说毕竟救过自己,请陛下看在立了功的份上,饶她死罪!
折子中没有夹着私信,也没有撒娇耍赖,便如平常的臣子般将流程走了一遍,而后等着皇帝的发落。
可是“花木兰”这三个字,却着实逃不过皇帝的眼睛。
“嘿,臭小子,倒是会钻空子!”皇帝扯了扯嘴角,放下了折子。
这事怎么判罚,其实并不难,皇帝倒也没有说一定要杀了这个孟昭。
百善孝为先,说好听点,孟昭就是太听她爹的话,才应下了此事,皇帝若是想,直接放人都行。
但是眼下,皇帝显然没有这个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