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把准备搬家的主意,说给了婆娘听。这婆娘徐氏,原是通渭一带大户人家的女子,祖上在当年祸乱时期,可是当地的功臣。女子自小就生活在富裕之家,受到好的**。当下婆娘知道,男人已经在歇马店购置土地,建了一个庄院,为子孙后代建立家业,做好了准备
迁居搬家的事情,可不是开玩笑的。一大家子人要去那里生活,衣食住行,各种用具,都得齐备。总不能像流落街头的叫花子一样,随便在柴草堆里卧着。老婆子心里想着,就要亲自看看这庄院的摊场,到底能不能马上安锅起灶,居家住人。
几个儿子赶着骡子,把老娘接到这里来,一起陪着看了一下。这婆娘可是个细法人,问长问短,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到处看了个遍。看完后就说,窑里的湿气还没有散尽,炕头,灶头都还没有干透。各样用物都不顺手,农家用具缺这少那,米面油盐不说,锅碗瓢勺都不齐备。
老婆子一看这摊场虽大,但眼下还不能住人。就决定等一年再说,时常叫人关顾着庄院,烧炕烤灶,窑里续上烟火,尽快除去窑洞的湿气,省得住进去以后,耗散人体精气神力,伤了筋骨。
这地方气候本身就干燥,加上连烧带烤。翻过年头,这庄院窑洞基本干透,吴先生又添置了好多必须的用物,把这居家的一切都弄稳当了,到了夏天,就把家陆续地迁移到这里来了。
到这里居住了几年,老婆子又生了第五个儿子。时下家族有五男两女,老大已到合婚年岁,已经与会宁的雷家女子订了亲。二儿子早就指给老四了,也在会宁老家已经和张家成亲,还要顾守老四家的庄院及家产,只好就留在会宁老家。三儿子还要经营店铺,只好留在内官街上谋点光阴。
老大、老四、老五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七口之家就在歇马店开始生活了。
时下这年头,虽说老天有眼,年景还算不错,但这世道乱象横生,三天两头不是民变,就是兵变,土匪盗贼无处不在,盗抢劫财的事成了家常便饭,烧杀抢掠几乎无时不有。即使生活在穷山僻壤,也是胆战心惊,处处得防险着点。
早年国家构筑城防,筑墙御敌。这里的农耕人家,为了防范盗贼劫匪,别无其它招数,只有筑高墙建大院,以防贼匪,深挖窑洞,广储余粮,才能居家安身。
吴先生在合计着,要找个地方建个高墙大院,高墙可以防范劫匪,住在里面心里稍微踏实点,也给这几个儿子成家做准备,以后家口一大也好居住,即使将来分家也有个准备。想到这,准备立马动手,再建几个庄院。
又是一个春天,与以前同样的办法,账房先生雇了好多劳力,随便选了一块平整点的地场,半年多时间,建起了三个高大的庄院。这三个庄院相邻而建,虽不是碉堡,看来也是壮观。
院墙墙基厚度六尺,顶上墙头三尺,墙高约三丈,上有女儿墙。每个院子八丈见方,大门门板厚约三寸,门框一尺多厚的木楞,前后两边石板砌筑,上下伸入墙内约四尺有余,门闩三寸见方木楞三尺多长。十岁以下儿童,根本无法开启这大门。
这庄院便成了当时庄上人防范土匪的避风港。随着这几个庄院的建成,这地方就有了名号,官方认定称吴家大庄。
话说这风调雨顺的年景,各家各户光阴都算不错。农家人常说,不存十年粮,难解心中慌,若要心不慌,挖窑多存粮。风调雨顺多存粮,时逢天灾度饥荒。这歇马店一道沟,大户人家趁着好年景,不仅种植鸦片,还大面积种庄稼,存了不少粮食。小户家地少,单靠种植鸦片,换钱买粮,也算过得去。虽说都在劳累之中度日,但心中没有多少烦恼。
却说那罗神仙,眼看着吴家大庄的落成,时逢风调雨顺,耕种许多荒地,几年下来收成不错,存了不少粮食不说,还种了些其他值钱的东西。自己也想尽快在这里建个庄院,心中急得乱跳。只是选择的地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