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菩提台者是立于真谛角度对‘六大缘起’、‘万法惟心’于俗谛的照观。此文真是字字珠玑,深藏莫测之妙论,尤其是内中禅理、般若正见,现为大殿事故,成熟我开悟之缘起,始得识真谛,实为羞地而惭。”听了这番肺腑之言,以及明了他那无私无染的法性圣境,把我照耀得何等胜喜,使我不禁向他行了合掌礼。可惜,不久这位大德归西圆寂。记得他圆寂前三天我去拜望他,他从病床上支起躯体,说:“我要谢谢大师的《僧俗辩语》。还有你在寺院内做的事,以及对我的帮助,众生会感谢你的。这些有相布施的言语本不该说,怎奈大后天(二月十九日)观音生辰,我已决意离开此地了,所以不得不烦絮数语。”当时闻听这番言语,我还以为他要到外地去游方,于是问:“师傅几时归来呢?”他慨然而笑:“我会回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来的啊!”但我见他身负重病,认为他是不可能外出的,便没有放在心里。谁知三日一到,听说宝光寺大开斋宴,一打听才知辛寂法师圆寂。他早本于观音生辰那天焚香沐浴,披衣搭具,盘腿坐化归西。七日后,又听法师弟子护义师言及法师火化的殊胜情况,并拾得十多颗三色舍利。
以上是涉及《僧俗辩语》一文产生的有关究里,为了正误其它论文并非谈禅机佛理,儒老庄学之论,还于它文论及宇宙人生及现代科学哲学思想之本来面目,仅以此篇《僧俗辩语》为例外,故写了上述文字以补记。
(二)僧俗辩语
如是我明,僧谛和尚居三点鱼钩洞,坐菩提台上与众证法。一日,从本原心基来一女居士,求其印证圆觉。居士名俗见空,对僧合掌问曰:“吾闻和尚证得如来大定,有长生不老之术,求和尚慈悲开示。”
僧曰:“吾所能告汝者,乃如来大乐了生脱死之法,非长生不老之术也。汝从何来,前者曾习何法?”
俗曰:“从本原心基而来,曾学三十七家外道,亦曾学佛参禅,已得无上定力,特求和尚印证,是否如来大定?”
僧曰:“汝之大定是何觉受?”
俗曰:“吾初入定时,弹指已是一夜,开眼后方知一夜已过,当时境界,心中并无半点妄念,亦无任何知觉。”
僧曰:“无知无觉,岂不如木石一般?如来大定乃大乐无边之法,汝有何乐?此境乃昏沉之母入轮回之根,非如来大定也。”
俗曰:“其后吾明心见性,始知此定落在昏沉之中,后入之定方为正定。吾住于智慧之中,了知如来大定,亦不过如此。”
僧曰:“何为明心见性?”
俗曰:“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来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灭之体。明心见性,就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不住其间,明悟此一刹那之感,此感便是如来体性,知觉如来体性,便是明心见性也。”
僧点一点头又曰:“汝之大定是何觉受?”
俗曰:“吾之大定,不住色相,亦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而长定于如来体性之中。其觉受相,无昏沉,无妄念,有禅乐之感。定中所显一切诸色相,由它自来,由它自去,不被它牵引,长住如来体性之中,出定入定分明,提得起放得下,有时还发出无量神通,但吾也不住于神通之中,由它自显自灭,不作圣境观,只照住于明而无念之体性上。和尚之定,可能也是如此。”
僧曰:“不也。吾之大定与汝不同,但汝之定也是正定,此定乃诸有众生成佛之道而必经之路,但非如来大定耳。此定名为‘明空知觉定’,是禅家初参后之定境,由此定而养,可得如来大定,如来大定而养方证无上菩提。汝之定有乐明无念之感觉,此感觉即是我见,而如来之定并无我见。”
俗曰:“无我觉受岂不又成了木石一般,法师所言如来大定乃极乐无边之定,木石无知有何乐可取?无所闻知,岂不又是昏沉之母,入轮回之根了?如来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