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炸毁了反倒不美。
但是独立团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武器,专门应对鬼子飞机进行使用。
高射机枪!
军用飞机作为新兵器开始在欧洲战场大放异彩,深深影响后战争的空间格局和形式。
使用飞机进行侦查和对地攻击并非新鲜事,自1911年飞机就开始窥探战场和投下死亡。
但一战中的飞机大编队以及航空侦察在马恩河战役发现德军阵型弱点,战争胜负天平上显得日益重要,因而防空用高射火器研发得了空前重视!
在总体战背景下,改装平射机枪实现对空射击显然是最高效的方式。
在参战各国相继拿出本国的高射枪架方案后,不甘落后的日本陆军,也提出了本国机枪高射枪架研制计划。
但待大正三年式大规模装备部队,远东战场已是尘埃落定。
吝啬异常的陆军遇上战后国防预算削减,高射枪架的研制工作只得被暂时搁置。
但搁置归搁置,高射枪架总是必须的,无奈的部队只得另谋出路。
大正时期的陆军,被巨大的海军建设投入逼得要节省每一分钱,于是便出现了将木质三脚架,作为半制式对空枪架这般疯狂举动。
木质枪架的实战效果可想而知,三年式的54kg质量加上射击产生的后座力使得训练中事故频发,官兵们对这种急造木质枪架深恶痛绝。
同时。
俄也在枪械大师费多罗夫等人的倡议下,为马克西姆机枪装备了大量临时制作的木质高射枪架。
也许这就是东方式的战争理念——
首先够用,其次好用。
在以辎重车为射击平台的研究中,发现高角射击后座力导致的车身振动的问题难以克服。
而预置土台同样存在枪架难以完全固定的问题。
尤其令既保守教条又爱面子的军部,不能满意的是这两款射击平台,迫使射手无法保持操典中规定的射击姿势,其形象更不能与日益现代化的皇军相协调。
权衡再三,陆军在兜了一大圈后无奈的回到起点。
重开专用对空射击枪架研制工作!
设计人员将对空射击枪架,设计成一根下部连接钢管支撑三支脚架的中空支柱,脚架接地处设计了履板,保证对空射击中枪架固定,支柱与连接机枪的托架之间有一定夹角,托架上焊有对空射击照门和瞄准环。
专用对空射击枪架研制成功,陆军将加装专用对空射击枪架的大正三年式机枪称为特殊重机关枪。
当陆军在昭和年间演习中,得意扬扬的展示这款新式武器时,却出尽洋相。
原来。
对空射击中正副射手均处于机枪侧下方,雨点般砸下的滚烫弹壳往往使得敌机尚未中弹,射手已是满身烫伤。
无奈的陆军只得赶制弹壳收集器装备枪架。
这是一种薄钢板盒,挂在抛壳口下方接住落下的弹壳。
之后的训练和演习中,部队对此装置反应良好。
但对于所谓特殊重机关枪,部队并不买账。
普遍认为配装的塔式枪架射击中稳定性差,影响射击精度。
大量的恶评迫使陆军决定在新型枪架研制成功前,暂停使用专用对空射击枪架,改为在平射脚架上加装对空射击瞄准具、高射托架等设备。
但平射枪架高度低,即便拥有全向射击能力,又如何实现高角射击呢?
好不容易得到这种落后的武器后,赵刚提出了土办法躺射的方式。
顾名思义。
仰躺的射手搭配全向托架,勉强能实现70°高角射击,但姿势狼狈至极。
正所谓黑猫白猫能够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只要能够对鬼子的飞机造成伤害,将他们从天空上打下来,哪怕是撅着屁股则是好姿势!
兵工厂仿制出来这种机枪数量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