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无言回答,起身辞去。他回见周瑜,细述诸葛亮之言。
周瑜问诸葛瑾:“公意若何?”
诸葛瑾对周瑜说道:“我受孙将军厚恩,安肯相背?”
周瑜对诸葛瑾说道:“公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我自有伏孔明之计。”
第二天。
周瑜点齐军将,入辞孙权。
孙权对周瑜说道:“卿先行,孤即起兵继后就到。”
周瑜辞出,与程普、鲁肃领兵起行,便邀诸葛亮同往,而诸葛亮欣然从之。他们一同登舟,驾起帆樯,迤逦望夏口而进。
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
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周围屯住,而诸葛亮只在一叶小舟内安身。
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诸葛亮议事,诸葛亮则至中军帐去见周瑜。
周瑜对诸葛亮说道:“卧龙先生,昔日曹操兵少,袁绍兵多,而曹操反胜袁绍,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如今曹兵八十三万,而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我想,必须先断曹操之粮道,然后可破。我已探知曹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罗、子龙等将,我也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曹操粮道。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
诸葛亮暗思道:此因说我不动,设计害我。我若推调,必为所笑。不如应之,别有计议。
于是,诸葛亮便欣然领诺了。
周瑜看见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领诺了,瞬间大喜。
然后,诸葛亮告辞周瑜和鲁肃,离开了。
鲁肃问周瑜:“都督使诸葛亮去劫粮,是何意见?”
周瑜回答道:“我欲杀孔明,恐惹人笑,故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
鲁肃闻言,便往见诸葛亮,看他知也不知。
只见诸葛亮略无难色,整点军马要行。
鲁肃不忍,以言挑之道:“先生此去,可成功否?”
诸葛亮笑道:“我擅长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耳。”
鲁肃问诸葛亮:“我与公瑾何为一能?”
诸葛亮说道:“我闻江南小儿歌谣唱道:‘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上但能伏路把关。周公瑾能水战,但不能陆战耳。”
鲁肃便以此言告知周瑜。
周瑜大怒道:“诸葛亮何欺我不能陆战?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前往聚铁山去断曹操粮道。”
鲁肃又将此言告知诸葛亮。
诸葛亮笑道:“公瑾令我断粮,实欲使曹操杀我。我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矣。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曹贼多谋,平生惯断他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去,必为所擒。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还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幸。”
鲁肃就连夜回见周瑜,备述诸葛亮之言。
周瑜摇首顿足道:“此人见识胜我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东吴之祸。”
鲁肃劝解道:“都督,今用人之际,还望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曹之后,图之未晚。”
“就依子敬吧。”周瑜说道。
刘备吩咐刘琦守江夏,自己领众将带兵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往夏口。他遥望江南岸旗幡隐隐,戈戟重重,料是东吴已经动兵,就尽移江夏之兵,到樊口屯扎。
刘备聚众道:“军师一去东吴,一直是杳无音信,不知事体如何?谁人可去探听虚实回报?”
糜竺自发愿往:“竺愿往。”
于是,刘备乃备羊酒礼物,令糜竺至东吴,以犒军为名,探听虚实。
糜竺领命,驾起小舟顺流而下,径至周瑜大寨前。
军士入报周瑜,